2025/02/17 浏览量: 作者:宁城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来源:赤峰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近年来,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殷殷嘱托,紧盯群众需求,坚定不移做大做强“菜果牛”(山栽果、川种菜、丘陵养肉牛)三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推动革命老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一、抓“扩量”,持续推动集约集聚发展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菜果牛”三大优势产业布局。制定了《宁城县“十四五”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基地和“菜果牛”三大产业发展“1+3”方案》,继续实行发展规模、奖补资金、考核分值“三个不设上限”政策,围绕“一环两带三区”,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产业园区为重点,坚定不移做大做强“菜果牛”三大优势特色产业。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52万亩,年产蔬菜126万吨,产值53亿元,位居内蒙古首位。果树经济林总面积达到25万亩,年产各类果品15.6万吨,产值7.8亿元,位居内蒙古首位。肉牛存栏达到49万头,年出栏36万头,产值109亿元,位居内蒙古前列。“菜果牛”三大主导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民脱贫致富主导产业、乡村振兴支柱产业。
二、抓“提质”,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通过建小区、建基地,实行小单元、大群体的方式,实现“菜果牛”三大主导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坚持种养结合,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立足中国北方高原寒地自然环境特色,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制定、完善和推行“宁城番茄”“宁城黄瓜”“宁城苹果”“宁城滑子菇”“宁城肉牛”“宁城牛肉”等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积极推广以熊蜂授粉为主等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两品一标”产品总数达到69个,其中绿色产品50个、有机产品12个,注册“宁城苹果”“ 宁城尖椒”“宁城番茄”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件,“宁城宁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于7月2日正式发布。建成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室38个,32家新型经营主体被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宁城县农牧业综合检验检测中心通过内蒙古“双认证”考核。
三、抓“强链”,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围绕中国北方绿色农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的战略定位,重点建设蒙东冀北辽西区域性种苗繁育中心、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集散交易中心、综合技术服务中心、智慧农牧业科技合作示范中心。设施蔬菜方面,新建安信、正合、盈润现代集约化育苗工厂3处,育苗能力达到3亿株。其中,安信开启了宁城县设施蔬菜育苗领域“数字赋农”新时代。投资1.2亿元集交易、仓储、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宁城首农,投资1.06亿元北京吉奥净菜加工项目开工建设。投资10亿元集智慧种植、中央厨房预制菜加工、冷链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千喜鹤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投资3亿元集智慧种植、高端品种展示为一体的山东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签约落地,丰码科技智慧园区二期建成投产。肉牛产业方面,国家级龙头企业饲料加工1家、肉牛屠宰1家,肉牛屠宰企业东方万旗与天津食品集团重组,投资2.4亿元的饲料添加剂项目即将建成,投资10亿元的林海集团粪污天然气项目正在进行建设用地审批,县内有机肥生产企业达到7家。新增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2家,总数达到52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1个、家庭农牧场10家。各级示范社达到97家,其中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10个。建成果蔬冷藏保鲜库34个,新增保鲜库容4万立方米。持续推动农畜产品产销对接,借助“互联网+”同步开展线上交易,15种农特产品相继亮相北京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和成都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与北京农产品流通协会、新发地、上海江桥市场、粤港澳大湾区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农产品远销京津冀、东三省、内蒙古、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大中城市。
四、抓“增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推广“龙头企业+集体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联结模式,通过就业带动、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等多种形式,带动更多的群众分享全产业链溢价效益。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58元,较上年增加1334元,提高9%。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菜果牛”三大主导产业农户达到9.1万户26万人,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超过11300元,带动脱贫人口增收7300元。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充分发挥“五化协同”动态监测帮扶体系效能,精准识别监测对象234户692人,做到“应纳尽纳”。组织全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外出务工9976人,落实就业奖补5300人,落实交通补贴1500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881个。
五、抓“红色”,创新老区宣传工作形式。
宁城县革命历史厚重,组建了专门班子,抢救性挖掘宁城革命历史,编纂出版了《宁城革命老区史》《宁城革命老区历史图文集》《抗日英雄传》《宁城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宁城抗日英雄谱》等14部宁城革命历史专著。组织编排了《烽火宁城》《忠诚》《路北游击队》等展示宁城革命历史题材的现代评剧。拍摄了《红旗插在承平宁》《一枚血染的图章》《千里无人区》《华侨记者陈子实》等十余部电视专题片、纪实片和口述历史片。举办了《宁城老区建设图片展》《抗日英雄高桥事迹展》《峰水山党支部事迹展》《宁城县红色旅游推介展》等八个图片展览。组织开展调研活动,摸清了革命文物遗存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情况,实施了红色场馆建设过程。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了《宁城县红色文化公园》《高桥七烈士陵园景区》《打黑石水库工程纪念馆》《范杖子村红色文化陈列馆》《老局子村红色文化传承中心》等十余处红色场馆,成为高品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推动了红色旅游的提质增效。
回望过去,宁城县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展望未来,又一段催人奋进的新征程已经开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承担起革命老区绿色发展高地的重任,抢抓“十四五”发展机遇,谋划新一轮发展蓝图,宁城老区人民正把潜力变成实力,把信心变成行动,让创新实干成为宁城大地的厚重底色,继续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优异答卷。努力实现把老区建设的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