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红色史话》 双拥篇——革命老区赤峰市 创新军民共建和双拥工作

2024/10/24  浏览量:   作者: 于天慧 张 坤  来源:赤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服务中心 赤峰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扼守首都北大门,连接中部、北部两大战区,担负着内卫首都、外镇北疆的光荣任务,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重要盟市。全市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3.6万人,作为自治区第一人口大市,是全区驻军最多的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城市。

  赤峰市是革命老区、优抚大市,也是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城市。目前,赤峰确定的革命遗址遗迹 300 多处,统计牺牲烈士达到7199人,牺牲的烈士人数占到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三分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赤峰地区共有 8 万多名热血青年参军参战,赤峰地区动员4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7个步兵团的兵力,并组织了28 万民工支前,有7000 多名英雄儿女捐躯疆场。赤峰人民在近现代革命斗争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革命老区赤峰市,无论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年代,这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的光荣传统从不曾改变。从1991年开始“双拥城”创建活动以来,赤峰市连续9次被授予由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民政部、退役军人事务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颁发的“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九连冠”的荣誉说明赤峰市的双拥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和“双拥城”创建活动中,全市党政军民凝神聚力、团结一心,全面落实各项拥军、优抚、优待、安置政策,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政治引领站位高,高举“双拥大旗”。

  赤峰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大力弘扬双拥光荣传统,扎实做好双拥工作。党政一把手挂帅又出征,在做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持续完善党委议军会议、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等。将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规划,调整完善了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构成,组长由市委副书记、市长担任,形成了领导统筹协调、部门协同配合、军地互拥互信的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通过赤峰市党委全委会、赤峰市人民代表大会和双拥工作会议,对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作了重点部署。创建过程中,市委议军会议在征兵工作、转业士官安置、随军家属安置、国防教育、加强民兵应 急力量建设等方面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为双拥工作开展提供了制度保 障。各级党政军领导带头走访慰问基层官兵和重点优抚对象,带头参加烈士纪念日公祭、军民义务植树、双拥知识竞赛等双拥共建活动,带头协调解决国防双拥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实际行动促进了军民共建活动和双拥工作深入开展。

   双拥成员单位各司其职、主动作为,大力支持部队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保障部队进 行战备执勤、训练演习、抢险救灾等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了权限范围内最大的优先优惠政策和措施。

       二、鼎力拥军,支持建设新国防

  全面落实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65个办实事项目落地完成。紧扣新时代服务备战打仗中心任务,投资国防、民兵工作、赤峰军供站建设;排查整治鸽类养殖,提升战备保障;在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开通军人绿色通道,解决官兵就医难问题;积极开展“城连共建”为驻边连队改善战备执勤条件。着眼解决“军人安置、军属就业、子女入学”问题,安置军转干部和接收符合安置条件的退役士兵716人;接收自主就业退役士兵2646人,发放地方经济补助金3.16亿元;举办招聘会93场,提供岗位6.4万余个,招聘2094人;成立赤峰退役军人应用技术培训基地,为退役军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961人次随军未就业家属发放生活补贴551万元。累计发放各类优抚资金6.5亿元,优待各类军人子女入学759名,有效的服务保障,极大地激发了驻赤部队官兵安心服役、矢志强军的政治热情。几年来,赤峰市各级财政共列支资金 4 亿多元,安排慰问金,划拨土地,全力支持部队各项建设。制定出台了《赤峰市征兵工作办法》,按照“城乡一体、同役同酬”原则, 对现役义务兵发放优待金;对退伍时选择自主就业的城镇和农村退役士兵发放退役补助金。据统计,仅优待金和退役士兵补助金两项每年市和旗县区财政列支额度就达到1.2 亿元。

       三、军地联动齐用力,厚植“双拥情怀”。

  赤峰市双拥传统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党政军主要领导参加军事日、大学生征兵工作启动仪式等活动。在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清明节在烈士陵园组织开展纪念英烈活动累计1000余次,40余万人次参与网上祭扫。持续举办年度新兵欢送会和退役士兵返乡欢迎仪式,圆满完成4000余名新兵征集输送任务,提升“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荣誉感。开展军地青年交友联谊活动10余次,举办进军营慰问演出活动60余次;见证了26对驻赤某部“缘聚百柳 情许东风”新人集体婚礼。通过军民同台文艺节目、英烈讲解员比赛、老兵宣讲、军地“双拥杯”篮球比赛等活动,增强干部群众的双拥意识和国防观念。组织开展“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书法、绘画、摄影等主题活动16次,掀起宣传红色文化、弘扬爱国精神的热潮。

  市光荣院综合服务楼和市军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综合楼先后投入使用,使全市重点优抚对象的服务保障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市复员军人精神病医院开展全市优抚对象健康巡诊,为428名优抚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免费赠送8万多元的药品和家庭小药箱。各旗县区联网开通了128家优抚安定医院,优抚对象住院报销比例达到85%以上,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市财政累计列支优抚对象自然增长资金1600多万元。赤峰市共匹配资金1628万元,对1347处分散烈士墓、烈士纪念设施等进行了整合管理,全市现有规范烈士纪念设施共78处,占全自治区的63%,其中国家级一处,自治区级五处,每个旗县区都修建了自己的主题烈士陵园。

       四、拥政爱民,子弟兵援建谱新篇

 驻赤部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推赤峰市经济社会建设。军分区和人武部动员民兵近2万人参与抗疫防疫、抢险救援、地震演练、防灭火等工作。驻赤部队出动兵力7600余人次、车辆机械400余台次,担负环京检查站、城市武装巡逻等任务;组织军地应急力量联演联训,为守护一方平安、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累计投资近90万元帮建2所国防教育示范校、为乌敦套海镇中心小学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在赤峰蒙古族中学建设国防教育展厅、启动“百名上校进百校”宣讲活动。驻赤某部投资50余万元帮扶南荒村种植养殖和蔬菜大棚致富项目,改善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形成了“南荒不荒、空军来帮,共建家园、幸福时光”的佳话,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军爱民,民拥军,一心为民的情怀,深深烙印在人民子弟兵的强军基因里。

  守备区把绿化美化作为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支援地方植树造林,共出动 15180 多个人 / 日,汽车242台 / 次,行程 15400 公里,支援地方植树 308500多棵。守备四师和林西县是在双拥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军民共建文明县的典型,军地双方被评为全国军民共建先进单位。部队视群众为亲人,在支援地方建设方面屡立新功。赤峰军分区以开展“四个一”活动为载体,累计植树 17 万株,治理荒山沙漠 1800 多亩,筹集扶贫资金120万元。在紧张的训练期间,保障在赤峰市举行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运动会顺利召开。解放军二二○医院是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近年来免费为唇 腭裂患者进行2400多次手术,多次组织医疗小分队深入农村牧区和社区开展义诊。危难之处显身手,部队主动承担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在集通铁路大板至林东段八孔大桥被洪水冲垮的抢险救援任务中,部队以急行军方式抵达现场,经过三昼夜奋战,圆满完成抢修任务。市消防支队、武警支队、森警支队圆满完成巴林右旗大板、查干沐沦河、西拉沐沦河等地的抗洪抢险任务,避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五、共建共赢,融合发展成常态

  赤峰市注重发掘和宣传各领域各战线的典型人物,坚持以双拥典型激发双拥活力。先后表彰“最美退役军人”30人、“模范退役军人”10人、“最美军嫂”10人、“最美拥军企业”8家。创新宣传载体,在松山区燕山街两旁悬挂解放军挂像英模、戍边英雄和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肖像;打造漠南双拥文化长廊、长青公园、水上公园等一系列双拥主题公园,培育形成了红色兵站、军嫂社区等双拥典型;“赤峰双拥30周年系列活动”入选赤峰市2023年度十大“法治事件”。活化宣传方式,在市广播电视台开设全民国防教育专栏,发布“喜迎党的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我是赤峰兵”等系列报道,在2024年春节期间,连续推出的30期“精彩二选一”双拥知识问答活动,短视频浏览量超25万人次观看。通过“峥嵘岁月 盛世中华”赤峰双拥30周年系列活动、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老兵肖像展等活动,营造崇尚英烈、关爱烈属的浓厚社会风尚。精准落实优待政策,悬挂8.9万块光荣牌,发放优待证7.6万本,征集优待企业(单位)68家,切实让尊崇“看得见”。

大地无言,山河为证。在这方有着拥军传统的红色热土上, 一幕幕老百姓热情拥军、子弟兵支援建设的故事不断上演, 一幅幅党政军民并肩携手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的美丽画卷正在展开,玉龙故乡正筑起一座座鱼水深情、和谐共建的时代丰碑。自1993年以来,赤峰市已连续九次荣膺“全 国双拥模范城”这一美誉,全国双拥模范城已成为赤峰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2024年,是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命名之年,赤峰市委、市政府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新时代双拥蓝图的指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在全市掀起新一轮创建热潮,不断激发广大军民爱国拥军、爱民奉献的政治热情和投身新时代双拥工作的积极性,奋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