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红色史话》 “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雄群体

2024/06/06  浏览量:   作者:骞国安  来源:赤峰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1944年3月11日下午,天幕昏暗低垂,北风阵阵嘶吼,雪花不时飘落,虽然已是初春,但塞北的天气仍然十分寒冷。入夜时分,战斗在伪满洲国境内热河地区的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三区队二连的部分干部战士,甩开了日伪讨伐队的一路追剿,来到了承(德)平(泉)宁(城)抗日根据地宁城县南部朝宝沟川的西南沟,准备在这里稍作休息,支锅做饭,充填一下干部战士们已是一天没有进食的肚子。

从1944年1月开始,中国敌后抗日战场开始进行战略反攻。按照上级指示,中共承平宁联合县工委、联合县办事处和三区队联合行动,组织当地游击队、武工队和人民群众,与三区队一起,于2月6日夜攻入宁城县城小城子,缴获到大批物资,给了日伪统治者以沉重打击。这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战略反攻开始后打下的第二座县城,而且是在伪满洲国境内,意义十分重大!

三区队当时有一部电台,但不怎么灵便,特别是发电机,很笨重,行军要四个人轮流背着走,接发报时要四个人一起用手摇发电,但即使这样,还是将战况发出去了。远在延安的新华社收到捷报,向全国发布消息。同是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于2月29日在第一版显要位置,以“祖国国旗飘扬东北,八路军攻入热河宁城”作了重要报道。《晋察冀日报》、新四军《苏中报》也相继转载。

打下伪满洲国境内的县城,意义十分重大,同时对日伪统治者打击也十分重大。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东北,1932年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1933年侵占热河,他们为了加强法西斯统治,在四省及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域,先划出十六个省,后增化到十九个省。他们自诩万里长城是他们的“西南国境”,在长城沿线制造“千里无人区”,企图阻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向长城以北发展。日伪统治确实残酷严密,自认是“铁桶一般,固若金汤”。宁城县城被八路军攻破,让他们十分震惊和恐慌,急忙从各地调遣兵力,到承平宁区进行围剿,其中进入宁城地区的有伪满洲国第五军管区派遣的国兵三十三团,伪满洲国从间岛、通化等省调来的围剿过抗日联军的刘其昌、王熙祉、曲焕文警察讨伐队;在当地组建的纪东阁、韩全福警察讨伐队;另还有名目繁多的特高队、协和队、自卫团等,总人数一万有余。这些反动的武装力量,分驻宁城各地,划地分责,漫山搜寻,逐村清剿,使三区队、武工队及各游击队的活动遇到了空前的困难,经常是一天要打几仗,甚至十几仗,伤亡经常发生,子弹几尽耗光。

为了缩小目标,便于机动,三区队划作几支小分队,大跨度跳跃,在敌群中穿插,与敌人周旋,发誓“坚持承平宁地区一兵一卒”,保卫根据地,保卫胜利果实,让“国旗”始终飘扬在伪满洲国境内。

由三区队二连部分干部战士组成的这支小分队,共计五十多人,由副连长舒殿友和指导员马九荣带领。他们到了西南沟,已是晚间九点多。西南沟是朝宝沟一条支沟,在大山深处,住着十几户人家,比较隐蔽,有敌情可向村旁山上撤退。队伍进村之后,舒殿友指派班长董国政站岗,命令炊事班支锅做饭,他和马九荣带人到群众家走访,了解当地情况,发动群众抗日。

约十时许,董国政发现沟口处有敌情,迅速向舒殿友和马九荣报告,舒殿友和马九荣立即带领队伍向村旁山上撤退。

有的人可能会问,遇到敌人,怎么不战就退呢?这是因为当时战事频繁,子弹已经打光,战士们的子弹带虽然都还鼓着,那都是为了迷惑敌人装的“高粱杆儿”。形势一时紧张,与冀东断了联系,子弹无处补充,减少伤亡,保存有生力量,坚守承平宁地区,是当时之上策。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到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时,我们仍有人战斗在承平宁地区,即时接收了当地的日伪政权,为我党我军即时进占热河,迅速抢占东北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

队伍上山,敌人尾随进村,阴云不断增厚,夜色更浓,干部战士沿着山峰向西行进,能听到敌人在后面的喊叫声,但双方谁也看不见谁。借助夜幕掩护,队伍快速前进,力争甩开敌人,成功转移。

行进中,队伍遇到了悬崖。乌云低垂,夜色漆黑,伸手难辨五指,悬崖有多深,看不清;周围是什么情况,有没有去路,也看不清。形势万分危急!

你们跑不了啦……快投降吧……大伪满洲国会优待你们……敌人的喊声越来越近!

舒殿友与马九荣商量:干脆从这跳下去,他们不会知道,也不会想到,如果成功我们就能甩开他们。如果下面很深,宁可摔死,也不能当俘虏!

舒殿友征求大家意见,大家一致拥护!

舒殿友紧了紧腰带,第一个跳了下去……

五十多人,没有一人畏缩,全部跳了下去……

悬崖垂直高度五十余米,到达崖底后有8人当场牺牲,副连长舒殿友头部受重伤,昏迷不醒。

指导员马久荣无大碍,他检查现场,将大家集合到一起,决定立即离开崖下,进对面的北山。

马久荣让战士们用两支步枪做成一副“担架”,抬着副连长一起行进。走入对面大山的山坳处,舒殿友停止呼吸,战友们捡石块将他“安葬”在了那里。

敌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八路军会不怕摔死,跳下悬崖,甩开他们,突出包围!

三区队剩余的40余位干部战士,在对面大山的山坳里隐蔽一日,夜间奔向七老图深山,最后按照上级指示,回到冀东根据地。

时过四十余年,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件,才在亲历者董国政一次有一次的努力下,找到地点,将事情来龙去脉讲述给大家,被广为人知。2005年8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出版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战》,收录了这一事迹,誉之为“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雄群体。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五化镇马营子村李营子前山三区队五十余壮士跳崖处

当年英雄们跳崖的地方,现在已经建起英雄群雕等一批纪念设施,“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在那里熠熠生辉,已经成为一处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骞国安)

       参考文献:

著者:董国政(辽宁丹东军分区原副司令员,当年三区队战士)·《将军的足迹》(战斗在敌后的高桥区队)·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年12月第一版。

著者:张振川(河北省军区原司令员,当年三区队侦察排排长)·《鏖战疆场》·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著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一九四三 —— 一九四四)·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

著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2005年8月1日出版。

著者:宁城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宁城革命老区史》·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著者:赤峰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赤峰市革命老区发展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