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4 浏览量: 作者:骞国安 来源:赤峰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陈子实,名绍绪,字子实,1902年生,江苏省铜山县凤冠山前陈家村人。陈子实家境比较殷实,1912年入家乡私塾,1919年入铜山县第六高等小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进步教师带领下,陈子实等一大批进步学生离开第六小学,到南京的清凉山下创办建邺中学。1923年,建邺大学被勒令停办。陈子实学习成绩优秀,尤以文论见长。辍学之后,受聘到铜山师范教书。
1925年,陈子实经友人介绍,只身走南洋,到马来西亚教书。当地华侨所受教育之败寡,文化之幼稚,让他放弃了到欧洲留学的打算,决心致力于东南亚地区华人的文化教育。他先后受聘担任马来西亚霹雳中学校长,星洲养正中学教员,大门楼华侨中学语文教员。在全身心地投入华人教育的同时,陈子实尽己私蓄,遍历马来西亚各地,调查华人教育实况,撰写数篇文章,在马来西亚华文报《星洲日报》上发表,后被《星洲日报》聘请为该报特约记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不甘屈服的东北人民奋起反抗,同日寇浴血奋战,让东南亚地区各国华侨深受鼓舞,纷纷组织各种捐献活动,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作战。但是爱国华侨们捐献的物资送回国内之后,全被国民党政府截留,根本到不了抗日义勇军手中。于是,马来西亚等地华侨,要求派人回国考察,直接与东北抗日义勇军建立联系,将捐献物资直接送到东北抗日义勇军手中。陈子实被首推以《星洲日报》驻北平(京)特约记者的身份踏上了回国之路。
国民党南京政府有关部门对陈子实欲考察东北抗日义勇军的事不感兴趣,1932年夏,陈子实乘海轮到南京租房暂居,经三个多月的反复交涉,最后在时任驻北京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后方总部负责人朱子侨反复斡旋下得以北上。在北京,陈子实将了解到的抗日义勇军的情况写了多篇报道寄回《星洲日报》,广泛地向南洋各地华侨介绍了东北抗日义勇军艰难抗战的英雄事迹。1933年元旦,日军进攻山海关,山海关失守。陈子实在北京再也坐不住了,他通过朱子侨约见东北军首领张学良,要求到东北抗战前线考察。张学良答应派人护送他。1933年1月,朱子侨与张学良指派的一交际课长带卫队10余人,乘一辆卡车,护送陈子实经承德赴朝阳前线。临行前,陈子实写信给《星洲日报》经理林霭民说:“……自投虎口,危则危矣,然为我三千万被侵难同胞计,杀身成仁,义不容辞。”
陈子实一行人到朝阳,朝阳已被日军占领。为避开日军攻击和了解日军进攻的真实情况,陈子实离开卫队,独自沿日军进攻路线到宁城地区,做进犯日军最前线的战地采访。1933年3月上旬的一天,他在现内蒙古宁城县三座店老局子村被入侵日军发现。日本侵略者从陈子实身上搜出新闻记者证件,得知其为南洋地区新闻记者,他们最恨也最怕新闻记者暴露他们侵略的野蛮行径。尤其是海外记者,更让他们畏惧三分。这伙毫无人性的侵略者,以他们最野蛮最残酷的形式,割掉了陈子实的鼻子,挖去了他的双眼。这天下午,寒冷的北风裹着小雪,让每一个北方人都难以抵御。从南洋来到北方的陈子实,双眼被挖,鼻子被割,浑身是血,迎着寒风,踉踉跄跄地毫无方向地走到宁城三座店老局子村前南沟口河滩旁,再也走不动了,栽倒在那里,于黄昏时停止了呼吸。
陈子实倒下的地方是村中绅士高秀山的小树林旁。按当地当时习俗,讨饭、遇难等人死在谁家的土地上,就应该由谁家给以安葬,不能让他们曝尸荒野。高秀山便安排长工赵小邦、牛倌崔振起等人,将陈子实的遗体简单地安葬在了老局子村边河东双岔子沟沟口,并在事后月余,将在其身上发现的南洋华侨商会的介绍信等有关文字,交给了率部经过老局子的热河地区抗日义勇军旅长韩凌阁。韩凌阁进关后,写信给北京朱子侨等人,才使一些人知道了陈子实的下落。朱子侨等人辗转地将陈子实情况传开,有陈子实之挚友陈刚父撰文“哭陈子实先生”一文刊登于1933年5月1日之暨大校刊,陈子实建邺之同窗好友用笔名“非非”撰文“陈子实先生千古”,刊载于1934年6月4日《新闻报》第十五版。
几十年过去,知道陈子实事件的人越来越少。一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江苏省睢宁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王行思先生征集到1934年6月4日《新闻报》所载“陈子实先生千古”一文,文中记述陈子实为江苏省铜山县人,遂转告陈子实家乡铜山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董尧先生。董尧先生将“陈子实先生千古”一文转载于《铜山文史资料》第六辑上。政协文史资料有全国各地互相赠阅交流的光荣传统,文章刊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特别是引起了安徽省淮北市统战部部长、政协副主席陈松涛的注意。陈松涛是陈子实的独子,陈子实牺牲时,陈松涛尚年幼,一切情况不知,也不知曾有文章记述他父亲的事。得知此线索,在董尧先生的协助下,陈松涛开始通过信函向已归属内蒙古自治区的宁城县查寻其父亲陈子实的踪迹。时任宁城县统战部长刘志阁亲自带人于1986年10月7日到三座店老局子村调查。
53年过去,当年曾亲手参与埋葬陈子实先生的高秀山家的小牛倌崔振起已从10岁的娃娃变成了62岁的老汉。经崔振起和村里老人杜天祥、逯德山、逯德清、逯生等人的回忆,与50多年前“非非”所著“陈子实先生千古”一文的记述完全吻合。沉寂了50多年的陈子实先生英雄事迹方被宁城人民所知。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河道变迁,陈子实先生的坟墓和遗骨早已被洪水冲走,付诸东流,化作了轻烟蔓草。
根据宁城县委统战部调查核实结果和有关方面史料佐证,1989年出版的《中国新闻年鉴》将陈子实事迹收录,并认定他是“九·一八”事变后第一位在抗战前线牺牲的中国新闻记者。1992年,经铜山县人民政府呈报,国家民政部门批准追认陈子实为抗日烈士。
89年匆匆过去,空谷的山风吹了一季又一季,山上的野花开了一年又一年。如今,烈士当年为之付出生命的地方已是和平安宁,村富民殷。当地政府为陈子实兴建了陈子实烈士陵园,每年当陈子实烈士倒下的小河畔再度溪水潺潺的时候,都有无数社会各界人士及远道慕名而来的人们,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这里,缅怀先烈,传承精神,讲述红色故事。(骞国安)
参考文献:
著者:宁城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宁城革命老区史》·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著者:赤峰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赤峰革命老区发展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