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忘死 百世功勋》 之十二 宁城县第一位“女八路” 王桂兰

2023/04/26  浏览量:     来源:宁城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赵阳供稿

       王桂兰,女,1919年生,乳名珠子,抗日战争时曾化名刘宝森,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一肯中河北东三爷地人,农民家庭出身。

王桂兰父王忠永,母孙氏。夫妇生二女,王桂兰为长。

王忠永夫妇早亡,王桂兰姊妹二人主要靠伯父王忠发抚养长大。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王桂兰泼辣勇敢的性格。同时由于缺少“关爱”和“管束”,使其未得缠足,让她保留了一双天然的“大脚板”。

1933年,王桂兰年满14岁,被伯父王忠发许配给现喀喇沁旗旺业甸东局子二道沟李臣为妻。李臣家贫,常干拦路劫财和“砸明火”等匪事。为摆脱这种不良环境,王桂兰带李臣到她外婆家八肯中八里铺富隆永生活,期间生一男孩,乳名孙成。因受土地房屋等基本生活条件所困,1940年,她和李臣又搬回二道沟居住。

1940年末,在冀东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李青山领导下,宁城地区第一支抗日游击队建立,由于这支游击队的成员多数是宁城黑里河川、相邻的平泉蒙和乌苏川、承德三沟等地方人,活动地区也以宁城西部和平泉、承德北部以及喀喇沁旗南部山区为主,期间常到王桂兰家二道沟一带宣传发动群众抗日。王桂兰积极响应游击队的号召,带头参加会议,带头给游击队做鞋袜、补衣服,很受游击队好评。1941年3月,王桂兰参加了裴文和与李青山率领的抗日游击队,成为承平宁地区第一位“女八路”。

王桂兰参加游击队后,凭着一双天然的“大脚板”,行军不掉队,打仗很勇敢,很快锻炼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游击队员。这支游击队在承平宁地区活动一段时间,转移进关,到冀东根据地休整培训,换取夏季服装,王桂兰跟游击队一起到了冀东。

游击队在冀东一边参加战斗一边接受培训。周治国等领导人对王桂兰的勇敢泼辣十分赏识,考虑到承平宁地区特别缺少妇女干部,便决定留她在冀东学习锻炼一段时间,将来派回承平宁地区工作。游击队返回承平宁地区时,王桂兰没有一同返回,留在了冀东。王桂兰晚年时,还保留她当年在冀东学习时的小册子,其中有晋察冀边区青年抗日救国会常委、宣传部部长田桐生同志在晋察冀边区各机关、学校、工厂“三·八”座谈会的讲话之一部《妇女干部要为学会生产和卫生文化的技能而奋斗》和《关于妇女卫生工作的思想反省》等。

1942年4月,晋察冀边区冀东区党分委决定组建承平宁武装工作队,到承平宁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武装工作队最初由28人组成,周治国任武装工作队队长。武装工作队到承平宁地区,很快建立起四个抗日区政权,开辟出一片方圆上百里的抗日游击区。夏季,王桂兰被派回承平宁,到二区任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简称区妇救会主任。

1982年,当年承平宁联合县二区抗日积极分子孙喜伶在《抗日战争时期几件事的回忆》(《平泉县党史资料》第十七期)中忆述:“王桂兰是一个能干的妇女,在婆家挨打受骂,后来跑出参加了八路军。1943年,组织上分配到我们这个区当妇女主任,发动妇女做军鞋、军袜,支援抗日。她双手使枪,我们都叫她‘双枪老太婆’。她的腿跑得非常快。一次夏扒皮(夏九峰)带着讨伐队来抓她,夏一进大门就喊:‘这有八路吗?’王桂兰听见有人喊,就把头发披散开,脸上抹一把锅烟子,拿着棍子出去打狗。夏九峰进屋搜查时,王桂兰出了大门上山了。等夏九峰醒悟过来,王桂兰早就无影无踪了。”

1944年秋,日伪重兵扫荡承平宁地区,王桂兰与承平宁武工队的战友杜珍(杜鸣岐,宁城三座店大金沟人)等人一起撤回冀东,在冀东学习工作。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王桂兰经周治国批准回乡探亲,没再返回冀东,在宁城协助地方和军队做了些工作。1946年秋,国民党警察大队在八肯中八里铺富隆永将她逮捕,送到小城子关押。关押到第七天时,她趁看管松懈逃脱,到八素台(布日嘎苏台)山里,找到了热中地委和十九军分区。

1947年,宁城全境解放。鉴于李臣早已又婚,王桂兰与他离婚。1947年9月16日,王桂兰与十九军分区后勤部干部徐祥云结婚,落户于十九军分区驻地宁城县一肯中大窝铺,在大窝铺参加土地改革,分到土地。1949年3月,王桂兰和徐祥云又搬回徐祥云老家喀喇沁旺业甸东局子村居住。

1979年2月21日,王桂兰在现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旺业甸东局子村家中病逝,享年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