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 高桥

2021/11/30  浏览量:   作者: 耿志民 骞国安  

  

   1944年3月29日,中共承平宁联合县工委委员、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三区队队长高桥率部在宁城县老西沟与日伪军作战壮烈牺牲,到现在虽然70多年了,但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的英雄事迹不但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被人们淡忘,反而越来越被广泛传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敬仰与缅怀。每年清明宁城各界人士到他们的陵园扫墓,平时也经常有宁城人和外地人到他们战斗过的地方寻踪缅怀。

   高桥,本名高明海,字镜天,1913年生,曾用名徐文良、苏然,黑龙江密山人,幼年随父母迁居沈阳、辽阳。苏然、高桥皆为化名。其中高桥一名,是1940年他在冀东任十三团一营营长时,率部在天津蓟县邦均镇大现渠伏击日军,击毙一位名为高桥的日本军官,缴获到一枚刻有“高桥之印”的水晶印章。为了迷惑敌人,时名苏然的他又将自己的名字化为高桥。

   1931年“9.18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还在学校读书的高桥不甘作亡国之奴,流亡入关,寻求抗日救国的光明之路。1934年,他考入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洛阳分校第四期,1935年毕业。毕业之后,他痛恨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卖国,没有去国民党军队做官,而是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活动的冀东,在唐山谋得一海关职员职务,找机会接触共产党。时间不长,他便与中共冀东地方党组织负责人李楚离相识,经李楚离介绍入党。

   1938年7月,中共冀热边特委领导冀东22县农民及开滦煤矿工人20余万人举行抗日大暴动,高桥经李楚离推荐任抗日联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后任抗日联军第五总队副参谋长。秋季抗联队伍西进遇阻返回冀东,在柳沟峪进行整编,高桥被任命为第五中队队长。1939年夏,坚持冀东地区的暴动部队改编为八路军,高桥被任命为十四总队队长。秋季组建二十八团,任二十八团一营营长,随二十八团进入(北)平(京)西根据地整训。部队在平西整训期间,高桥入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党校学习。1940年7月,冀东组建十三团,高桥回到冀东任十三团一营营长。1942年秋,升任十一团参谋长。1943年5月,建立承平宁联合县,组建三区队,高桥任三区队队长、中共承平宁联合县工委委员。

   在冀东和承平宁地区几年的艰苦斗争中,高桥表现出了诸多优秀品质。

   优秀的军事指挥员。高桥军事学校毕业,在战斗中锻炼成长,是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在冀东和承平宁地区经历大小战斗百次之多,都能在艰难的情况下取得胜利。1939年率十四总队攻打曾家湾日伪军据点,1941年春天率十三团一营在天津蓟县邦均镇大现渠打伏击,1942年冬率十一团挺进承平宁地区攻打八里罕、黄土梁子伪警察署,1943年5月以后率领三区队袭击三座店伪警察署与鸦片组合、剿灭黄土梁子伪警察讨伐队、攻打宁城(小城子),等等。在这些战斗中,他战前侦察仔细,战中指挥正确,战术运用得当,都能以很小的代价获取较大的胜利,给敌人很大杀伤,而自己的力量却很少损失。

   爱兵爱民的典范。高桥带兵,以身作则,不搞特殊。按规定,他和政委黄云可吃小灶,但他们从来不那样做,而是与战士们吃同样的饭。一次他到一连,正赶上一连买了两只羊改善伙食。开饭时,司务长为他炒了一碗羊肝,他当时借口不爱吃动物肝脏,一点儿没动。饭后他让连长秦宝仓召开排以上干部会议,他在会上作检讨,说自己有脱离群众的行为,让干部战士对自己不够了解,产生误解,影响干部与战士之间的关系,以此教育所有干部不要搞特殊。他的话说得很风趣:你把羊肝炒了给我吃,总不能跟战士们说“天没顶,海没边,牛没上牙,羊没肝”吧?这让参加会议的人感觉到他是既严肃,又能和干部战士打成一片。一次他遇到连司务长在买老百姓的柴时因过秤数量问题与老百姓争吵,他就亲自把柴又称了一遍,结果是司务长说的数不对,他亲自向老百姓道歉,并批评了司务长,说这也是群众纪律问题,以后一定要注意。

   杰出的政治统战工作者。当时,在日伪统治下的伪满洲国境内,特别是承平宁地区,团结争取伪满上层人士,特别是蒙古族上层人士抗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一项十分重要政治工作。高桥这方面工作做得十分出色。如团结教育三座店伪警察分驻所所长乌景显、三座店伪村长梁殿英倾向抗日,三区队很顺利地袭击了三座店的伪鸦片组合,缴获到大批重要物资送回冀东,有效地缓解了冀东根据地的财政困难。团结教育二官营子蒙古族上层人士康瑞林和其在平泉伪警察署当署长的儿子康世民,他们为三区队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情报,一些被捕的干部战士也曾得到保护。团结教育日伪黄土梁子警察署署长齐子珍,齐子珍后来辞职回家,并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战斗中俘获伪警察,耐心教育他们不要再为日伪做事,很多人直接参加了抗日队伍或转而为抗日工作,成为抗日骨干。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1943年10月高桥率三区队回冀东换冬季服装,11月再次出关。再次出关之时,承平宁地区的斗争形势已进一步严峻。日伪统治者在长城沿线和承平宁广大地区实施了集家并村,同时不断在承平宁地区增兵,对抗日武装进行围剿。另外,部队供给空前困难,经常是一天两餐难保。当时的情况是从冀东补充不可能,向社会征缴过多破坏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最可依靠的人民群众多数已被集家。为了保证部队给养,完成坚持承平宁地区的战略任务,最大限度地牵制和打击敌人,高桥和三区队的几位领导研究决定攻打小城子。小城子是原伪宁城县及喀喇沁中旗衙门所在地,衙门迁往平泉后仍是重要物资集散地,设有伪警察署和粮棉组合等。经过周密策划,攻打小城子获得成功,缴获到大批物资,解决了部队的给养。但是,小城子必竟是热中地区的一个重镇,这样一个地方被攻下,日伪统治者十分恐惶,于是进一步向承平宁地区调兵,热河地区日伪军警力量曾达十万之多,承平宁地区二万有余,而三区队只有两个连三百余人,军事力量十分悬殊。当时,作为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高桥已深知形势之严峻,情势之险恶。但是为了执行上级的命令,为了抗日战争的大局,把大批敌人牵制在伪满洲国境内而不能用于其它战场,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把一个连的兵力交给副政委郑紫明,把当时仅有的两挺机枪和一部电台以及重要文件也交给了他,让他到外线活动,嘱咐他在实在不能坚持时,一定要把队伍带回冀东,把机枪和电台送回冀东,为革命保存力量。机枪和电台在当时是十分重要武器与装备。而他自己只带30余人,坚持中心地区,直到最后牺牲,践行了坚持承平宁地区“一兵一卒”的承诺。

   纵观高桥光辉而短暂的一生,他经历了四次关键性选择:第一次是“9.18事变”,他背井离乡,流亡关内,寻求抗日救国的光明之路。第二次是在洛阳军校毕业之后,没有去国民党的军队做官,而是到唐山寻找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斗争。第三次是冀东军区组建三区队挺进承平宁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他坚决服从命令,率领三区队像一把尖刀深深插入伪满洲国境内的承平宁地区。第四次是在斗争环境极其险恶的情况下,他把主力派到外线,自己只带一小部分人坚持中心地区,为革命保存力量,把危险留给自己,直至最后牺牲。这四次选择,既是高桥烈士光辉短暂一生的亮点,也是他的高尚精神的所在,值得永远传承,歌颂!

   高桥烈士永垂不朽!

   作者:宁城县老促会 耿志民 骞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