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0 浏览量: 作者:刘玉国 来源: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老促会
群雁高飞头雁领。在位于克旗东南部与翁牛特旗交界的高寒曼甸上,女共产党员徐丽芸带领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马铃薯产业深加工,提高了马铃薯的价值,扩大了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使该乡成为全市的马铃薯之乡,使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她被人们称为“山沟里的女能人”、“曼甸上的领头雁”。她在2009年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时当选为党支部书记,2020年12月任新开地乡高地村党支部副书记。
2003年春季,当年35岁、已有三年党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徐丽芸去河北省围场县走亲戚,看到了亲戚家有一处淀粉烘干厂,是以马铃薯湿淀粉做原料,烘干后产出淀粉,经济效益可观。只有初中文化的她,想到家乡是马铃薯的主产区,每年大个马铃薯售出后,剩下大量小薯没人买,有的只好喂猪,甚至烂掉,利用率极低。她便萌生了一个想法,自己也要建一处淀粉烘干厂。她的想法得到了亲戚的支持,并答应帮她建厂和销售。回到家里,她贷款24万元,在自家院里建起了淀粉烘干厂,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自从徐丽芸有了烘干厂,全乡的3家小型湿淀粉厂,再也不用往300公里外的河北省围场县送湿淀粉了,省去了长途运输的费用,也为徐丽芸的烘干厂收购原料提供了便利条件。两个多月下来,徐丽芸收购、加工湿淀粉2300吨,烘干出精淀粉1000余吨,销往河北、山西、沈阳等地,当年还清建厂贷款,纯获利20.6万元。徐丽芸靠加工淀粉挣了钱的消息传遍全乡,高地村和邻村的群众都纷纷上门请教,向她学习。通过淀粉加工,徐丽芸挖到了第一桶金,自家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变,但她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不够,掌握的湿淀粉烘干技术比较落后,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她从报纸上看到广西南宁市举办精淀粉加工培训班的消息,就于2004年5月,花了5000元钱到广西南宁参加了为期7天的学习,还买了大量有关淀粉加工方面的科技图书,通过学习使自己掌握了许多淀粉烘干的新技术,为以后带领群众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徐丽芸的带动下,2004年高地村又有两家淀粉烘干厂相继建立,全乡小型湿淀粉厂也由3家增加到34家;小薯由原来的每市斤八分钱提高到两毛三分钱。由于马铃薯价格上涨,每亩马铃薯的经济效益是往年的一倍多,不仅提高了全乡群众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也为当地群众增加了收入。2005年,随着淀粉烘干厂越来越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使淀粉出现滞销现象,由过去用户上门订购,变为上门找客户,精淀粉的价格也由高走低。徐丽芸生产的干淀粉也同样受到了市场竞争带来的冲击,2005年,她生产的干淀粉虽然全部售出,却亏损了20多万元。徐丽芸面对挫折,没有气馁。她想,在市场上光靠单纯的卖淀粉已经行不通了,如果把淀粉加工成粉条,给产品注册商标,推向市场,经济效益一定会提高。她的想法也得到了新开地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6年,徐丽芸向工商管理部门申请,以“新开地”为品牌注册商标,投资2万多元购置了粉条烘干机、包装机等设备。她又雇了10多名掌握传统粉条加工技术的师傅,把当年生产积存的淀粉变成了粉条、粉皮等加工制品。由于她生产的粉条、粉皮,用的是纯马铃薯淀粉,产品投入市场后,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产品特别畅销,效益由原来的每吨淀粉3200元提高到4500元,每吨利润提高了71%,产品售出后,她获利21万余元。因此“新开地”牌粉条等淀粉制品在全市成为知名品牌。2007、2008年,由于市场原因,徐丽芸的淀粉加工再次受到冲击,由于她把淀粉做成粉条出售,积压的450吨淀粉得到了较好的效益,又获利18万余元,成了全村乃至全乡的致富带头人。
徐丽芸的辛勤努力和致富的经历感染了全乡广大党员和群众,她带头致富的精神赢得了高地村党员和群众的信赖,增强了群众致富的信心。在她的带动下,靠产业致富、科技致富已经在新开地乡达成了一致共识。2009年,在高地村第七届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徐丽芸以满票当选为高地村党支部书记,走上了村领导岗位。刚当上党支部书记的徐丽芸,踌躇了,不知该如何下手开展工作。虽然过去曾在村里担任过妇联主任和计生主任,但都是在支部书记、主任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现在自己成了领导者,应该怎样带领“两委”班子开展工作呢?面对着村委会新选上来的干部和上届班子扔下的外债摊子,她感到自己的肩上压了一副重担,连睡觉都想着怎样带领干部把村里的工作干好。
高地村是一个高寒曼甸地区,耕地全是旱地,种植业结构单一,尤其水利资源匮乏,人畜饮水非常困难,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使高地村成为全乡乃至全旗最贫困的村。徐丽芸上任的第一个想法是:要让群众脱贫致富,必须从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入手。她多次找乡党委、政府和旗水利局争取饮水项目,在多方支持下,解决了该村三连河、高地两个村民组96户、401人、340头(只)牲畜饮水较难的问题,这让她在群众中牢固树立了威信。
高地村是全乡马铃薯主产区,全村每年种植土豆12000亩以上。马铃薯种植是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但由于种薯老化等原因,致使产量下降、收入降低。2009年秋季,徐丽芸针对本村的实际情况,大胆地提出淘汰本地种薯、从外地引进种薯提高产量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乡党委政府积极协调旗扶贫开发办给予立项,为该村争取了70万元整村推进项目,引进一级原种薯100万斤,为2010年增收致富打下了基础。
高地村是个两面曼甸、中间被大沟隔开的地方,沟两侧坡道较陡,相距7.5公里,有9个村民组、480户、1987人“面沟而居”,且道路崎岖,每逢雨雪天,车辆无法通行。每到马铃薯收购季节,收购车辆进不来,村民只好用马车拉出去卖,严重阻碍了该地的经济发展。徐丽芸上任后,下决心要把这条制约群众经济发展的村路修好。包扶该村的旗委书记边中悦也亲自到现场调研,并督促相关部门给予立项。终于投资近百万元、阻碍村民几十年发展的山路修通了!通车后,村民的杂粮和马铃薯价值每市斤提高两毛多钱。村民们高兴地把这条路称为:“富民路”!
徐丽芸自从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后,一心扑在工作上,办公室成了她的家,每晚不到10点,她从不回家。2009年秋,正是她家大量收购马铃薯和进行湿淀粉加工的黄金季节,她家里为收购湿淀粉忙得不可开交,而徐丽芸却要为村里的事操劳,在外要监督修路施工的质量,脱不开身。家里淀粉烘干厂的工作都落在了丈夫的身上。在乡兽医站上班的丈夫只好白天上班,晚上搞淀粉烘干,还要高薪雇佣技术人员,为此丈夫非常不满意,劝她辞去村书记的职务,对她说:“村干部一年工资不足5000元,咱们淀粉厂按今年的行情,少说得赚20万元!”可徐丽芸没有同意,她说:“我的工资是小事,咱一家富了不算富,我要让全村的村民都富起来才行呢!”她的信心感动了丈夫,得到了丈夫的理解,她又一如既往地投入到村里的工作中。当年,在落实高地村低保政策时,有不少亲戚朋友带着烟酒找上门来,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并告诉他们说:“低保是国家救济贫困村民的,即使是同样条件,也要优先别人。”她就是这样带领村“两委”班子坚持把“一碗水端平”,不怕得罪人,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分配,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
十几年来,徐丽芸不负厚望,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把一个昔日的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先后争取220万元资金,新建集党员活动、两委班子办公和马铃薯交易于一体的楼房一栋。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环保户厕24处,改变了该组人无厕所猪无圈的局面。为5个村民组争取人畜饮水工程5处,铺设自来水管道8200延长米,解决了1880口人,4200头(只)牲畜饮水难的问题。争取了村村通“平安互助信息”工程,全村安装程控电话328部,宽带网步入了寻常百姓家,让村民了解科技信息,掌握了市场行情。争取项目资金260万元,修通全村砂石路26公里,解决了2617口村民出行和农产品销售的问题。争取资金220万元,实施危房改造项目215处,改善了860人住房条件。为养牧户引进优良种公羊120只,基础母羊2350只,大大地改变了牲畜品种。带领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使马铃薯产业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富民产业。
徐丽芸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妇委会主任,充分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百姓早日实现小康做出了一个又一个成绩。其先进事迹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共产党网、北疆先锋网、《赤峰日报》报导。
2007年4月徐丽芸被旗委、旗政府授予“山沟里的女能人”荣誉称号,2008年3月被旗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8年10月被旗委、旗政府授予“曼甸上的领头雁”荣誉称号,2009年被旗委、旗政府授予“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10年1月被旗委、旗政府授予“主导产业带头人”荣誉称号,并多次当选为旗、乡两级人大代表。2014年她被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妇女工作委员会授予“筑梦老区出彩女性”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