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感 动

耿志民

2021/11/26  浏览量:     

   时间走的真快啊,不经意间我担任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已经13年了。回顾梳理13年的工作,没有辜负县委、政府的重托,没有辜负老区人民的期望。比较好的发挥了县委、政府老区建设的参谋、助手作用和联系老区群众的纽带、桥梁作用,在宣传弘扬老区历史,促进老区发展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效。2010年县老促会被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2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组委会评选为“全国先进老促会”。,曾经有过到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领奖的荣耀。我个人也先后被中国老促会授予“老区宣传工作特殊贡献奖章”和“老区建设工作特殊贡献奖章”。要问我是什么因素支撑和激励我坚持了这么多年,我的答案只有两个字,是“感动”。是来自众多的感动支撑和激励我砥砺前行。

  是来自宁城老区光荣历史的感动。抗日战争时期,宁城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最北部的突出部分,是承平宁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 由于承平宁抗日根据地地处伪满洲国热河腹地,日伪统治十分严密,斗争环境异常艰苦,为了开辟这块抗日根据地,中共承平宁联合县工委、办事处、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三区队及地方武工队、游击队和人民群众付出的牺牲和做出的贡献也特别巨大。八路军冀东军分区三区队挺进承平宁时有350多人,1944年5月返回冀东时仅剩近百人。联合县工委委员、区队长高桥及二连连长舒殿友、组织干事王汉三等近300位八路军干部战士牺牲在承平宁地区。 地方干部有联合县工委委员、组织部长兼联合县办事处武装科长陈革、一区区长贺仲一、分区长裴文和等数十位英勇殉国。地方抗日游击队有游击队大队长刘元存,游击队长赵洪武、郝瑞廷、李春阳、纪洪恩及率领的300多名游击队员战死疆场。宁城老区人民积极为八路军及地方抗日武装征粮、筹款、站岗放哨、出战勤、跑交通、搜集情报、掩护军队和地方干部、救护伤员、直至直接参加战斗。宁城地区在抗战中有李文章、宋代氏等数百位抗日群众献出了宝贵生命。可以说抗日烈士、抗日群众的鲜血染红了宁城的每一寸土地。这些都深深地感动和震撼着我,也是我下决心接受县委提议组建宁城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并担任会长的初心,因为由于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县老区大多处于落后贫困地区,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社会组织和一群人为老区的发展建设鼓与呼,老区的革命历史也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社会组织和一群人来挖掘、来传播、来弘扬。

  是来自县委、政府对老区建设的重视及对老促会工作的支持的感动。老促会成立以来的这12年历经三任书记和三任县长,他们都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老区建设,支持老促会大胆开展工作。我还清晰的记得时任书记、县长都在《关于成立宁城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的请示》上做了明确具体的批示,在同我谈话时都说了一句“老耿大胆干,有困难来找我。”这句话令我难以忘怀,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信任和支持,更体现了对老区和老区人民的情怀。这12年来,县委、政府对老区建设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召开了全县老区建设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这是建国以来我县召开的第一个关于老区建设的综合性会议,下发的第一个关于老区建设的综合性文件。每年的县委全委会和人代会都安排部署老区建设工作。组织实施了“一村一品”工程、“村企结对共建”工程和“科技对接”工程。老区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建设项目得到了优先安排,老区的富民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脱贫致富的步伐不断加快。这12年来,县委、政府全力支持老促会开展工作,每年都认真听取老促会的工作汇报,对老促会的每一份调研报告、意见和建议都做了重要的批示,特别是对《关于争取国家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扶持的建议》《关于申报我县为一类革命老区县的建议》《关于对县内部分革命遗址遗迹加以保护的建议》《关于加快开发我县红色旅游资源的建议》更是给予了特殊的重视,有的形成政府正式文件上报,有的责成县委、政府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认真办理。对我们开展的每一项工作都给予了热情支持,对请求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做到了有求必应,真正体现了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这些都是我努力开展工作的动力。

  是来自王凤岐会长及一些离退休老同志对老区的深情厚谊和为民情怀的感动。由于工作关系,我有幸与内蒙古老促会会长王凤岐这位身居省部级高位的老领导有多次近距离的接触,聆听他的教诲和对工作的指导,受益匪浅。王凤岐同志担任内蒙古老促会会长后,对宁城革命老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为这片洒满革命先烈鲜血的热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2006年6月至2011年9月,6年间他7次来宁城老区指导工作,每次都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给老区的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期间我见证了他5次到高桥村指导老区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全过程;见证了他全力支持鼓励孙奎连带领鸡冠山人民艰苦奋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点点滴滴;见证了他顶着烈日在黑里河镇乌梁苏等4个村食用菌小区调研“一村一品”工程的动人情景;见证了他在指导我县革命老区百日调研活动中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我目睹了偏僻寂静的高桥村因他的到来而沸腾的激动时刻;听到了黑里河老区的菌农们因喜获丰收在他面前表达的对党和政府的无限感激的话语;看到了孙奎连得知他病逝后的失声痛哭。2007年他第三次来宁城时,我向他汇报了三件事,他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满腔热忱的帮助解决困难。我汇报在高桥村发展食用菌产业,他找自治区财政厅支持20万元启动资金;我汇报要在葫芦峪景区建设高桥七烈士陵园,他跑自治区民政厅要来了30万元的建设资金,使得工程如期竣工;我汇报因撤乡并镇的原因,我县的原王营子、马架子、石佛三个老区乡政府所在地没有通油路,他领着我去自治区交通厅汇报,并将这件事列入自治区老促会2008年的一号工程。由于他的奔走呼吁,终于修通了小城子镇至原王营子乡政府、大城子镇至原马架子乡政府、山头乡至原石佛乡政府的油路。市老促会以王国联会长为首的各位领导对宁城老区给予了特殊的关照,对我们提出的《关于争取国家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扶持的建议》和《关于申报我县为一类革命老区县的建议》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和支持。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们关爱老区的深情厚谊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他们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是来自老区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脱贫攻坚精神的感动。因担任老促会会长,与老区的干部群众接触的相对多一些,对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所作所为有了更多地认知。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摆脱贫困的迫切愿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激励着我,鼓舞着我。首先让我感动的是一个接力扶贫的故事。2006年6月时任自治区人大副主任、老促会会长的王凤岐同志率领自治区人大老区立法调研组和自治区老促会各位副会长来我县调研,首先到了高桥村,他们连续走访了5个贫困户,面对贫困户生活的困境,他们震惊了,王凤岐同志和调研组的十多位厅局级领导同志都从自己的兜里掏钱进行了慰问。座谈时王凤岐会长提出发展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的理念。调研组离开宁城的第二天,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崔广学同志(现任赤峰市老促会副会长)自费购买了1000只良种鸡雏送到了高桥村,分发给了5个贫困户。当天镇政府派来了畜牧干部对鸡雏进行防疫,传授饲养知识,建立科技对接关系。镇畜牧站无偿承担了鸡饲料的供应。年末镇政府动员镇干部采取团购的方式高于市场价格购买了这批成鸡,5个贫困户都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2007年镇村干部又引导他们将养鸡的收入做为启动资金分别发展了规模养猪和食用菌产业,仅仅三年的时间都实现了脱贫。2006年秋革命老区鸡冠山村委会换届,有火一样热情的中年汉子褚宝峰被选为村委会主任。面对贫穷落后的现状,面对满目疮痍的大山,他做出了任职后的第一个决定,就是与离任多年的老支书孙瑞一起到大连请来了30年前曾在鸡冠山村下乡的知青孙奎连。此时的孙奎连在大连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人物,是大连三兹和包装有限公司和大连三兹和休闲度假山庄的董事长,有资产几千万。这位生活在海滨城市,住别墅、驾豪车的老板毅然决然的接受了村里的请求,把包装公司交给儿子管理,度假山庄交给妻子经营,只身一人于2006年冬天来到鸡冠山村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他以带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为己任,立下了苦干八年,实现全村人均收入超万元的誓言。他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带领了“两委”班子从制定发展规划入手,因地制宜发展林果、养牛等产业。特别是苹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龙头产业。2012年鸡冠山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万元,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孙奎连也实现了承诺。此外他还多次跑自治区交通厅争取资金率先修筑了镇政府到村里的水泥路,建设了村委会办公楼、博物馆,养老院。红色生态旅游开发工作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每个知道鸡冠山村过去的人都会说鸡冠山确实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此孙奎连坚持了12个春秋。打虎石村过去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光棍村”。我在统战部工作时曾到村里搞过调研,组织民营企业家捐资为这个村修了“光彩路”。各级党政领导也为改变这个村的贫困落后面貌花费了很多心思,但都是治标不治本,成效不佳。2009年有着强烈的摆脱贫困愿望的村民们请回了本村的退伍军人,在县城打拼多年的姚凤军,选举他担任了村委会主任(2012年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的回归,带来了新思维,新理念,使这个沉寂的山村有了活力。他引导村民树立苦熬不如苦干的意识,带领村民大力发展食用菌、养鸡、养牛、林果产业,很多村民由此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路。有这样一件事让我至今不能忘怀,那是2010年的寒冬时节,也是那年最冷的一天,我们老促会的几位同志下乡来到了这个村的食用菌小区,原以为这样冷的天村民们不会出来干活了。可是我们想错了,当我们走进菌棚的时候,看到的是姚凤军正带领村民们忙碌着,有的在装菌袋、有的在蒸菌袋,有的在加工食用菌原料,用干的热火朝天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与这个村的过去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看到这些我们除了感动还是感动。这些年来他们还充分利用打虎石村位于打虎石水库北岸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支持配合天宇集团开发旅游项目,组织村民到景区打工创收。更重要的是发展本村的特色旅游业,打造渔樵耕读打虎石,建设紫蒙湖畔民俗村。如今的打虎石村山清水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真的是用好一个人,激活一个村。2008年至2013年按县政府的安排,老促会在全县老区村组织实施了“一村一品”工程,六年间共投入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3000万元,扶持48个革命老区村实施以食用菌、林果产业为主的“一村一品”工程,由于得到各老区乡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项目运作都很成功,收到了很好的效益,对推动老区群众增收,实现脱贫致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黑里河镇投入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1000万元,扶贫资金600万元,带动群众投入3000多万元,在22个老区村建设年生产60—80万袋食用菌小区32个。2013年食用菌总量达到3000多万袋,总收入达到9000多万元,占全镇人均收入的50%以上。黑里河镇党委政府把“一村一品”项目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全力支持老促会开展工作。镇主要领导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情况下与我们共同调研项目的可行性、落实项目地块和责任人、督查项目进展情况、验收项目是否达到预期。他们对老区群众的深情厚谊,帮助老区群众脱贫的所付出的心血,求真务实敢于担当的工作态度着实令我感动。2016年是最令我感动和兴奋的一年。2015年末我会向县委、政府提交了《关于对县内部分革命遗址遗迹加以保护的建议》,县委张恒书记作了重要批示。县委有指示,部门、乡镇有行动。这一年我看到了黑里河镇在承平宁第一支抗日游击队——路北游击队诞生地范杖子村建设了路北游击队纪念馆,树立了路北游击队主题雕塑;我看到了三座店镇在宁城县第一个党支部——峰水山党支部诞生地乌苏台洼村设立了纪念标示,建设了峰水山党支部纪念馆;我看到了五化镇在舒殿友等五十壮士英勇跳崖的马营子村李营子前山脚下建设了英雄广场;我看到了存金沟乡在“九.一八”事变后牺牲在抗日前线的第一位中国新闻记者陈子实的牺牲地老局子村建设了陈子实纪念园;我看到了小城子镇在小城子战役遗址宁中村建设了小城子战役纪念园;我看到了必斯营子镇在谢杖子村日军守备队遗址树立了“日军侵华罪证”标示碑。这些主题鲜明,立意深刻的项目,规模之大,速度之快,质量之好远超我的预期。使我县的革命遗址遗迹保护、红色旅游都上了一个台阶。我想那些牺牲在宁城大地上的英烈们如果真是九泉之下有灵,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是来自烈士后人的感动。今年已经81岁高龄的王辅睿老人是烈士的后代,曾任唐山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他的父亲王汉三是高桥领导的冀东三区队的组织干事,1944年3月29日与高桥在老西沟战斗中同时牺牲。几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宁城抗日斗争历史的研究,退休后更是投入了全部精力,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他怀着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对三区队将士、对老区人民的无限崇敬,不断往返于北京、石家庄、宁城、承德、平泉、赤峰等地,到党史、档案部门查阅历史资料,拜访抗日老战士、抗日群众和党史工作者,到当年与日伪进行浴血奋战的地区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采访。他把对父亲、对高桥、对三区队将士、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都融入了笔下,创作出版了30多万字的纪实文学《血路》,这是我看到的迄今为止最客观、最真实、最全面、最系统的反映高桥、三区队、宁城老区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的文学作品。这些年来王辅睿老人还在唐山市的有关部门,在冀东抗战烈士的后人中不遗余力的宣传宁城保护、建设、利用革命遗址遗迹的做法,宣传宁城老区人民对烈士的敬仰和守护精神。先后在《唐山日报》、《保定日报》发表了“追寻抗战悲壮一幕”、“长城内外的冀东烈士丰碑”、“亘古不忘家国情”、“大沙河的水,老哈河的情”等多篇介绍宁城抗战历史和宁城人民呵护烈士遗骨,重视烈士陵园建设和革命遗址遗迹保护的文章。此外他还组织策划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红色联谊活动,增进了唐山、宁城两个老区市县的情谊。他策划了唐山电视台来我县拍摄了上下两集电视专题片《六十年的守望》;策划了唐山市自驾游协会组织的唐山车友宁城老区行活动;策划了唐山市大陆实业有限公司邀请10名高桥蒙汉联合小学的学生赴唐山感受体验城市生活活动;策划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宁城、唐山两地抗日斗争史研究人员联谊活动;策划了在唐山市举办的《慷慨悲歌冀东情》大型图片展设立宁城抗战专版的特殊安排;策划了唐山烈士后人团来宁城老区考察和捐赠图书活动。这些活动的一些动人场面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激动不已。我不会忘记王辅睿老人在高桥烈士陵园跪地哭喊的一声“高桥叔叔我来看您了”,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位;我不会忘记王辅睿一家祖孙三代十口人在高桥七烈士陵园齐刷刷的跪地行三叩首大礼的场面;我不会忘记八路军的后代,致力于红色文化传播的唐山市中恒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素女女士为宁城老区捐赠的价值11万元的图书和她对宁城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我不会忘记唐山市自驾游协会秘书长冯国辉先生及车友们为高桥蒙汉联合小学赠送的200多套崭新的课桌椅和组织学生们到唐山体验和感受城市生活以及为宣传宁城所做的一切。我更不会忘记县乌兰牧骑到唐山市参加中国评剧艺术节,演出评剧《烽火宁城》,剧场爆满的情景和演出中观众们深受剧情感染的哭泣声,以及经久不息的掌声特别是演出结束后唐山各界人士涌上舞台献花时震撼人心的场面。充分体现了“先辈的血洒在一起,我们的心连在一起”的深厚情谊。真是像唐山日报报道的那样,一部《烽火宁城》,感动唐山一座城。

  是来自身边同事的感动。有的朋友调侃我说,县老促会是一个“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群体,我觉得不为过。还说你们这些年干的事比在职时干得还多,我也是认可的。县老促会驻会人员最多时也只有四个人,但却很认真的干了很多有关领导和部门多年想干而没有干成的工作,取得了一些社会公认的成果。这些要归功于我的同事们。是他们关爱老区,敬畏英雄的情怀感动了我。刘瑞明、骞国安两位是具有深厚的老区情愫的同事,当我受县领导委托邀请他们到老促会工作时,他们都欣然接受了。要知道当时他们都退居二线,分别受聘于民营企业做管理工作,每个月都有几千元的收入,而到老促会工作每个月只有几百元的交通通讯补贴。这意味着每年要减少几万元的收入,然而他们却只字未提。他们只是说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老区还很贫穷,到了该为老区和老区人民办点实事的时候了。是他们无私奉献,夙夜在公的精神感动了我。老促会的工作主要分两条战线。一条战线是实施老区开发建设,开展“一村一品”、“村企结对共建”、和“科技对接”三大工程。另一条战线是深入挖掘宁城革命历史,传播红色文化,弘扬老区精神,唱响红色宁城。刘瑞明同志负责老区开发建设工作。他是一位性格内向的人,宣传鼓动工作不是他的强项,但为了老区和老区人民的福祉,他使出了浑身解数,发挥了前所未有的能量。在实施村企结对共建工程中,他一个村一个村的调研,一个企业一个企业的做工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实现了全县68个企业与68个老区村结成对子进行帮扶,占老区村总数的88%。帮扶企业累计投入现金580多万元。投入机械、物资、设备折合资金400多万元。在组织社会力量扶持老区发展建设工作中,他放下身段,舍得面子,抓住机会,积极工作,组织协调县直机关、事业单位为老区捐款捐物、修路建桥、建通讯基站、建村部、卫生室、文化活动室、送医送药等累计投资达1000多万元。为老区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骞国安同志负责老区宣传工作。他研究宁城地方革命历史30余年,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资料。自2010年以来,老促会已经编辑出版了八本有关宁城革命历史的书籍,即《宁城革命老区史》、《红色宁城—宁城革命老区历史图文集》、《红色宁城—宁城老革命军人风采录》、《红色宁城—革命老区村史集》、《抗日英雄高桥》连环画、《红色宁城—革命历史诗文集》、《红色宁城—抗日英雄传》、《宁城革命老区知识问答》。其中《宁城革命老区史》和《红色宁城—宁城革命老区历史图文集》先后获得赤峰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三等奖。创作了一部革命历史评剧,即建议和协助县乌兰牧骑创作了评剧《烽火宁城》。拍摄了三部电视专题片。配合自治区党史研究室和赤峰市党史办拍摄了五集电视纪录片《红旗插在承平宁》,配合自治区组织部拍摄了党史专题片《一枚血染的图章》,配合唐山市广播电视局拍摄了上下两集电视专题片《六十年的守望》。举办了五次大型图片展,即在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时举办了《关爱老区、服务老区、建设老区图片展》、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时举办了《红色宁城—宁城老区历史图片展》和《宁城老区历史美术书法展》,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时举办了《抗日英雄高桥连环画展》和《宁城红色旅游推介展》。开展了老区历史进机关、进校园活动,做宁城老区历史主题报告31场,聆听报告人数超过两万人。协助区市县三级电视台拍摄有关宁城革命历史的电视节目60多个,实现了在中央、自治区、赤峰市上三级电视台看到红色宁城形象,听到红色宁城声音的预期目标。在内蒙《北方新报》、《赤峰日报》、《红山晚报》、《宁城报》、《中国老区建设》、《内蒙古革命老区》、《内蒙古扶贫》等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记述宁城革命历史的文稿140多篇。编发老促会简报110多期,还对将宁城抗战历史拍摄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所有这些都凝结着他的心血和付出的艰辛,他是研究和挖掘宁城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有功之人。周凤玉同志是一位博古通今的人,对宁城革命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多年来积累保存了大量的珍贵的革命历史史料。2015年他在老促会驻会一年,是《红色宁城—革命老区村史集》的主要撰稿人,他以一个史学工作者所特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现在留存的调研材料有一尺多厚。赵阳、林成森同志历经近半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对县民政局提供的众多的历史档案中逐一甄别核实,终于理清了我县已故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3人,抗日战争时期281人,解放战争时期3670人,抗美援朝时期313人,总计4267人的老革命军人名录。为编著《红色宁城—老革命军人风采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们的精神的感召下,我不敢懈怠,努力做了些协调关系、推动促进、工作保障的事情。

  是来自区、市党史研究部门领导和一群热心红色文化传播的朋友的感动。我一直以来就有一个心愿,就是在我担任县老促会长期间,将鲜为人知的宁城抗日历史成为众所周知,将“三几个日本人就把宁城统治了”、“高桥是游击队长”等一些不真实的民间传说,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用真实的、客观的、全面的宁城抗日历史取而代之,让宁城十三年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日历史永驻人们心间。为此我们一直在努力着。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自治区和赤峰市党史办领导的大力支持。我县每一处革命遗址遗迹和革命烈士陵园都留下了市党史办主任李福林同志的身影和足迹,他对我县的抗日历史了然于胸,亲自审定了我们编著的《宁城革命老区史》和《红色宁城—宁城老区历史图文集》两部书稿。他不辞辛苦将这两部书亲自送到市五大班子每一位领导手中。自治区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姜爱军同志更是对宁城老区的历史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倾注了心血。他亲自主持了《红旗插在承平宁》五集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工作,从项目立项、资金筹措、题材选择都精心谋划。一位厅级领导干部为了拍摄好《红旗插向承平宁》电视纪录片先后四次来宁城指导工作,精神令人感动。正是由于他的积极推动,我县抗战历史的宣传工作被列为自治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唯一重点县,因此才出现了区、市两级电视台20多个报道组在抗战胜利70周年前夕来我县进行了大密度的采访,才有了自治区电视台为我县专门安排了《宁城抗战历史访谈节目》,才有了《红旗插向承平宁》五集电视纪录片在区市县三级电视台的播出,才有了《红旗插向承平宁》电视纪录片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确定为自治区唯一一部全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重大题材献礼纪录片在全国播出。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一群热心于红色文化传播的朋友们的支持。我清晰地记得2009年县里在高桥村葫芦峪景区建设高桥七烈士陵园,是赵存范同志连夜撰写了情文俱佳的碑文稿,我看后激动了。当我将文稿呈送给文学造诣很深的县委领导时,也大加赞赏,当即拍板“就用它了”。如果没有对宁城革命历史的深刻把握,没有对英雄的崇高敬仰,没有深厚的文学素养,碑文稿是很难达到如此高的境界的。201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筹办《宁城老区历史图片展》时,齐祥、刘凤池两位年过70的老同志率领宁城书画院的一些老年书画爱好者,从学习宁城老区历史入手,精心创作出了一幅幅书画作品,保证了展出的需要。张洪林、高砾、刘兴礼同志指挥麾下的县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和中京书画院的会员和院士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之中,努力书写绘制最好最美的书画作品,成功举办了《红色宁城—宁城老区历史书画展》。县乌兰牧骑队长张树德同志以宣传红色宁城为己任,主持排演了革命历史评剧《烽火宁城》,创作了歌曲《红色宁城》,坚持每年都开展送文化到老区活动。县二中美术教师赵忠兴同志承担了《抗日英雄高桥》连环画的创作任务,为了不受干扰,他把地下室改成创作室,坚持挑灯夜战,历时近两年的时间终于让《抗日英雄高桥》连环画呈现在人们面前。2016年10月我会与县书协、美协和泰兴书社共同组织了红色文化采风活动,30多位同志一路听取宁城革命历史的介绍,参观革命遗址遗迹建设工程,心灵受到了震撼和洗礼,进一步激发了创作热情。当我们提出编著《红色宁城—抗日英雄传》时,许多同志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到编著工作中来。为了写好英雄事迹,塑造好英雄形象,张洪林、王海、项颖、白建欣、吴艳春等同志多次自费到烈士的家乡、烈士生活和战斗的地方进行采访,看到他们从采访地发回的一条条信息和一张张图片,我的眼睛是湿润的。是的,我感恩所有关注、弘扬宁城革命历史及支持、关心、关爱老促会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们。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堆砌了以上一些杂乱的文字,表达我的心迹,也权作是我离开工作岗位,担任县老促会会长十几年来的工作总结吧。

  于2020年4月

  供稿:赤峰市老促会 宁城县老促会

  联系人:于天慧 15847619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