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宁城县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案例

2025/03/14  浏览量:   作者:宁城融媒微信公众号 宁城县老促会(编辑林天歌)  来源:赤峰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为广泛宣传各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成效、特色做法和基本经验,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收集汇总了各地区各部门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予以集中展示,2月19日,乡村宣教刊登了赤峰市宁城县乡村产业发展案例。

  宁城县地处蒙、冀、辽三省区交界,距北京380公里、沈阳450公里、锦州港230公里、赤峰玉龙机场100公里。地处西部大开发、东北全方位振兴、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协同发展四大战略交汇处,是自治区进京出海最近地区。全县总面积4305平方公里,耕地201.9万亩。辖13个镇、2个乡、3个街道,共305个行政村、22个社区,户籍总人口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

  近年来,宁城县因地制宜,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创新实践,分类指导,因村精准施策,按着“山栽果、川种菜、丘陵地区养肉牛”的产业布局,以建设中国北方高寒地区特色蔬果生产基地京津冀及东三省都市圈优质蔬果供应基地为重点、内蒙古现代农牧业发展示范中心的发展定位,驱动乡村全面振兴。先后荣获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督查激励县、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国蔬菜重点生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牛羊调出大县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获批创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农业生产设施种植类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和全国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

  全县设施蔬菜56万亩,位于全区之首,年产各类蔬菜169万吨,产值72亿元。重点分布在16个镇乡街、203个行政村,从业7.3万户、17.5万人。建成万亩高标准日光温室园区8处,千亩日光温室园区64处,设施蔬菜专业村58个,形成南部黄瓜、北部番茄、中部辣椒和圆茄、东部韭菜、西部食用菌以及大樱桃等特色种植为补充的设施农业发展格局。

  果树经济林面积25万亩,覆盖16个镇乡街、205个行政村,从业2.2万户、9.8万人。现有万亩林果基地5处,千亩以上林果产业园38处,精品示范园9处、观光采摘园105处,盛果期面积7.5万亩,2024年实现产值8.2亿元。

  肉牛存栏53.5万头,出栏47.5万头。存栏10万头的乡镇2个、存栏万头以上的乡镇14个、万头集聚区3处、千头养殖小区72处、百头以上规模养殖场450处。肉牛屠宰加工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肉牛交易市场4处,其中八里罕肉牛交易市场已成为京津冀、蒙冀辽地区的大型肉牛交易中心,年交易量达到20万头以上。从事肉牛养殖的农民3.65万户,年产值109.25亿元,形成了“西繁东育”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

   一、党委政府推动。1996年开始,宁城县按照集中集聚集约、“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推进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宁城县建设中国北方重要农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行动方案(2021-2025年)》《蔬菜产业专项行动方案》《林果产业专项行动方案》《肉牛产业专项行动方案》《宁城县设施蔬菜产业“促提升、赶寿光、做全区排头兵”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连续19年出台扶持补贴政策。

  二、破解发展难题。在推进设施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着力破解“四关”难题。一是通过组织考察县内外成功典型和算账对比产出效益的方式,解决“认识关”。二是通过乡镇干部、村两委班子、党员和科技示范户率先示范的方式,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解决“信心关”。三是通过政府补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投一点、项目建一点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解决“资金关”。四是通过大力发展产地市场,积极培养产业经纪人,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产业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解决“销售关”。

  三、保障资金投入。从2006年开始,每年出台农牧业主导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实行补贴资金、补贴规模、考核分值“三个不设上限”激励政策。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的原则,统筹衔接资金、项目资金、京蒙协作资金等,集中向设施农业产业投入。2018年以来,仅设施农业一项累计投入产业资金43.9亿元,其中,整合乡村振兴等资金10.3亿元、县本级财政发放建设补贴1.6亿元,协调银行产业贷款32亿元。

  四、着力补链延链。引进山东安信、辽宁正合农业等企业,建设标准化现代育苗工厂9处,年育苗能力达到4亿株。与山东凯盛浩丰、王健集团、江苏绿港等设施农业头部企业合作,总投资12亿元,建设高标准智慧农业产业园3处、高端智能玻璃温室30万平方米。规划了占地1000亩的京蒙协作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标准化厂房22万平方米,已入驻北京千喜鹤、北京吉奥、天津食品集团、鲜尔康、爱牧科技、同福集团等食品加工项目20个。投资3亿元,建设总面积6.4万平方米的京东物流集配中心。投资1.2亿元,建设占地230亩的北京首农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基地。与北京新发地、上海江桥、盒马鲜生等20余家线上线下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年销售额达到60亿元,已成为京津冀、东三省、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重要的优质蔬菜供应基地。

  五、加快绿色安全发展。制定了具有宁城特色的设施蔬菜生产10项标准和果树经济林经营管理标准。县级检测室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双认证”资质,建成镇乡级标准化检测室16个、合作社及企业标准化检测室22个。全面落实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建立承诺达标合格证服务站点23个,初步形成了全流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认证优质农畜产品69个,其中绿色食品45个产品、有机产品8个、名特优新产品6个,Global GAP(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认证)和中国GAP一级(中国良好农业规范)双认证2个。成功发布“宁城宁果”区域公用品牌。有“宁城苹果”“宁城番茄”“宁城草原鸭(鸭肉)”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件,丰码农业“丰番如意”番茄产品获“蒙”字标认证。宁城农产品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六、加强人才保障。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沈阳农大、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等9所院校和科研部门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柔性引进各类人才100余人为全县主导产业提供科技指导与服务,建立院士团队工作站1个,教学科研示范基地16处,培训基地7处。每年培训农民15000人以上,实现每户都有技术明白人。通过实施科技大下乡、大比武、大培训活动,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4000人次,评选精品课件20个,建立区市县三级培训教学实训基地10个。大城子丰码科技、小城子绿发农业、汐子塞飞亚3个龙头企业参加全区“双创”大赛均获得较好名次,其中小城子绿发农业代表自治区参加了全国“双创”比赛,赛出了宁城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