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红色史话》 陈洪恩 全国劳动模范

2024/11/11  浏览量:   作者:于天慧  来源:赤峰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陈洪恩(1914—1999),赤峰市松山区当铺地乡大营子村人,1914年11月出生。因家境贫寒,童年时帮父亲拾柴、捡粪。15岁在本村拜师学习毡匠手艺,后又靠跑生意、扛活维持一家生计。1946年到当铺地乡当铺地村以制毡为业。

在土地改革中,他同贫苦群众一起打土豪、分田地,积极参加革命斗争,深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195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长、农业社主任、人民公社社长、村党支部书记、村党总支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县政协委员等职。

1958年12月,陈洪恩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会议,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79年又被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称号;曾先后6次见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多次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1977年8月,当选为党的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1990年8月离职休养,1999年4月病逝。

1951年,陈洪恩组织13户缺车少畜的贫困农民,办起了互助组。在艰苦的环境中,他执着追求,奋力拼搏,带领全村走上了富裕 之路。陈洪恩一生以植树造林、移沙造田为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当铺地村是个“风到这里升级,雨到这里减量,雹子到这里加码,水到这里横流”的穷沙窝。他当了村干部后,便积极倡导植树造林,首先在自家小院里搞栽树试验,把成功经验向全村推 广,摸索出沙荒造林的规律,并结合当地的不同情况,创造了“燕翅插条”“倒坑埋干” “翻窝植苗”“大片密植”等造林技术,使成活率逐年上升。在陈洪恩的带领下,经过近40年的艰苦奋斗,共造林3500余亩,植树100余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立木积蓄量价值500余万元,把昔日一个“万亩沙海三查柳”的穷沙窝,改造成林带纵横交织、五业兴旺、林茂粮丰的新农村。1986年粮食亩产由二三十公斤提高到500余公斤;村民人均收入由几十元提高到超千元。

1958年12月,当铺地村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的奖励;1965年11月,被列入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单位之一,其事迹被选入全国农业学大寨展览;1981年9月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官员到该村进行参观考察,对其植树固沙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

陈洪恩既善植树又善护树,亲自制定了护林公约并带头遵守,不论是谁,凡是毁坏树木者一律处罚,就是他的亲属也无一例外。 一次,一个外村人牵驴路过当铺地,驴啃了几棵树,他发现后,追出20余里,把牵驴的人找了回来,进行了护林教育。在陈洪恩的带动下,全村形成了爱林护林的良好风气。

陈洪恩40年如一日为社会主义建设到处奔波,辛勤操劳,各级政府给予他很多荣誉,在荣誉面前,他不骄不躁,始终心不离群众,身不离劳动,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群众称赞他是致富的好带头人、党的好干部,陈洪恩的先进事迹曾多次在《赤峰日报》

《内蒙古日报》《辽宁日报》进行了专题报道。(于天慧)

       参考文献:

 著者:赤峰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赤峰市革命老区发展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

 著者:曹有席·《松山革命老区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