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区阴河上游 乡村振兴绿色转型示范区建设让产业更兴旺

2024/01/11  浏览量:   作者: 刘子强  来源:松山区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赤峰市松山区因地制宜,审时度势,打破区划壁垒,激发创新活力,把阴河上游乡村振兴绿色转型示范区创建作为全区乡村振兴的“火车头”,牵引带动全面乡村振兴进程。

隆冬时节,初头朗镇福山庄村新型高效日光温室大棚内却温暖如春、生机盎然。西红柿、葡萄、豆角、黄瓜等蔬菜水果长势喜人,村民正忙着修剪枝叶,察看秧苗长势。

一座座现代化温室大棚,撑起了群众产业振兴新希望。近年来,福山庄村以阴河上游乡村振兴绿色转型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棚种植项目,巧打季节差、时间差,优化种植品种,不断提升温室果蔬品质,推动设施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福山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国江介绍:“全村耕地6700亩,其中3600亩水浇地实现了全部流转,发展新型日光温室大棚155栋,占地1100亩,重点做强番茄产业。其余2500亩水浇地发展玉米种子、马铃薯、胡萝卜等经济作物。目前全村水浇地平均产值稳定在5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人均收入超过2.5万元,真正焕发出乡村新活力。”

初头朗镇人大主席郭深林介绍:“近年来,初头朗镇锚定‘绿色发展’这一主题,在绿色和生态上创品牌出效益,特别是借助阴河上游乡村振兴绿色转型示范区建设契机,抓住产业发展这一‘牛鼻子’和项目建设这个‘火车头’。目前全镇形成了优质设施蔬菜、优质旱地杂粮、经济林三大主导产业,配套蔬菜深加工、粗粮深加工、农产品市场、电商、物流等加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增长。通过党建引领的‘三位一体’、‘三变改革’等有效形式,带动农民积极参与生态治理、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社会治理,从而实现了全镇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松山区阴河上游乡村振兴绿色转型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打破了阴河上游5个乡镇、97个村行政界限,将全流域作为一个系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产业布局、村庄建设、社会事业等。通过行政区划重塑、聚集人才力量、优化资源配置,行政效能得到提升,完成投资8.2亿元,建立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有力激发了阴河全流域创新发展新活力。

在设施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松山区坚持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在示范区内新建的5000亩聚能型日光温室,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70%;建设蔬菜包装、加工、保鲜、市场等项目16处,提高了产业服务水平,松山番茄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高端市场,亩年产值达6万元以上;大力推行膜下滴灌、智慧农业,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绿色农业在全流域悄然兴起。

松山区积极发展林果产业,在示范区内发展经济林59290亩,投资建设保鲜库、分拣包装车间、果品加工厂等生产加工及仓储项目,经济林效益进一步提高,产值达到1亿元;推进绿色养殖步伐,提出增牛、稳羊、减猪的畜牧业发展思路,加强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强化品种改良,推进粪污收集处理和转化利用,积极实施基础母牛购置补贴、奶牛补贴、饲草料补贴等政策,全流域肉牛存栏5万头、肉羊存栏28万只,养殖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争取项目资金2.816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20.3万亩,同步推动阴河上游区域20万亩管灌田提质改造,助力提升全区粮食生产能力。

截至目前,阴河流域6个“三变改革”试点村培育壮大主导产业7个,实施产业类项目20个,流转土地7.3万亩,盘活闲置宅基地19处,盘活养殖小区及废弃厂房3处,提供就业岗位530多个,解决农民临时务工12.3万次,试点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超过50万元,联结农户1350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