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老区赤峰故事: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 三十年防沙治沙之路铸就生态屏障

2023/12/26  浏览量:   作者:王永辉 杨福龙  来源: 光明网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巴林右旗,曾经的沙地如今已成绿洲,这一变化得益于该地区30年来不懈的防沙治沙努力,尤其是其创新的“网格化沙障固沙法”。

驱车自巴林右旗大板城区出发,一路向西,便是大板镇浩饶沁嘎查万亩沙障区。“30年防沙治沙路,浩饶沁沙地已成绿洲,这条路夏天绿植成阴、绿色满眼,周边锦鸡叠翠,柠条丛丛。”原巴彦尔灯苏木(现已并入大板镇)副苏木达宝音说道。

“黄沙滚滚、荒丘肆虐、路断人稀。”,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巴林右旗原巴彦尔灯苏木浩饶沁沙地旁牧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时全旗沙化土地面积达402.76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26%,为了应对严重的风沙危害,当地政府与民众共同努力,首创了“网格化沙障固沙”模式,这一模式随后被推广至全国其他沙区。

巴林右旗的沙地治理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3年,巴林右旗原巴彦尔灯苏木的5000多名党员干部群众,在苏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开始了治沙行动。在经历沙地“直种树苗”和“沙障带治沙”方法治沙遇阻、树苗成活率不足40%后,原巴彦尔灯苏木林工站提出采取用长度1米以上柳条、锦鸡儿条和杨树枝等在每个树苗四周埋设长宽各4米的正方形沙障,摸索出沙障与沙障相连接的“网格化沙障固沙法”,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

据时任苏木林工站站长的宝音介绍,1995年该沙地的树苗存活率超过90%,沙障里的踏郎条全部生根长叶形成再生沙障,截止1998年秋浩饶沁沙地累计锁沙12000余亩,牧民群众终于告别“出门吃沙”艰苦生活。

“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巴林右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修广成表示,该旗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造林与封育相结合,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包括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等系列生态工程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巴林右旗累计完成营造林172.54万亩、实施内蒙古东部草原沙地综合治理项目5.6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10.45万亩、实施森林抚育26.16万亩、实施人工种草26.2万亩...... 这些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质增效。

用生命还原绿色,巴林右旗以愚公移山精神形成了牢固的绿色防护带,创造了林进沙退的奇迹。

2023年10月24日,巴林右旗防沙治沙实践活动在西拉沐沦苏木迫毛都嘎查的沙地上拉开帷幕,70余家单位1000余名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吹响新一轮防沙治沙号角。

旗委书记靳江波表示,未来巴林右旗将继续执行多项生态工程,包括人工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工程固沙6万亩,规划退化林分修复27万亩,重点区域绿化1.75万亩,锦绣海棠经济林建设0.3万亩等,以期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巩固治沙成果。

寒来暑往,日夜兼程。未来巴林右旗将以《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中“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分类施策、集中力量开展重点地区规模化防沙治沙”为指引,为改善沙区生态环境质量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努力,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