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民富产业兴 乡村振兴步伐稳

2023/10/11  浏览量:   作者:王 雪  来源:松山区融媒体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近年来,革命老区赤峰市松山区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举措,扎实推进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文化阵地打造、移风易俗、典型培树等工作,老区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我们走进大庙镇小庙子村和当铺地满族乡,去看看那里的喜人变化。

近年来,小庙子村积极引导群众改变单一的种植模式,鼓励发展中药材种植。目前,全村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00亩,品种十余个,探索出了“党支部+合作社+党员+农户+脱困户”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产业带动,村民收入节节攀升。

在小庙子村中草药种植田里,村民鲍小慧正忙着除杂草。几年前,鲍小慧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困难,主要依靠在合作社打工维持生活,但她不甘于现状,依靠在合作社打工的便利条件,主动了解并学习中药材的种植方法,并开始尝试在自己地里种植桔梗、牛膝等中药材。如今鲍小慧家的中药材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收入也在逐年增加。

以桔梗为主的中药材种植是小庙子村的传统产业。2014年,村里成立了宏都中草药种植合作社,3名党员带头入股,开始尝试规模化种植中药材,在党员的带动引领下,农户们积极投入到中草药种植中来。合作社药材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500亩发展到现在的4000亩,品种也从单一的桔梗发展到牛膝、防风、知母等10多种。

在带动村民致富的同时,小庙子村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村内道路水泥硬化和路灯安装、修建周边过水桥、打造主题文化广场、建设公共卫生厕所等20余个民生项目,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小庙子村连续几年开展“农民丰收节”,建设了“农家书屋”、棋牌室,组建了“妇女之家”秧歌队、舞龙舞狮队和广场舞队,把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引入各家各户。村班子成员还利用大讲堂宣讲党的政策法规和富民兴村举措,提高村民整治素质和致富本领,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村民鲍书明说:“我在小庙村生活60多年了,原先这里道路不平整,这些年发展好了,道路也硬化好了,房屋也都改善了,在本村就可以挣着钱。”

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赵会杰说:“接下来,我们小庙子村将持续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守好三条底线,首先,要巩固好已有产业,也就是我们的中草药种植和初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让更多的群众在这个产业链条上实现就业,实现增收致富;我们还要巩固新的产业,通过打造集休闲、采摘、观光、拓展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乡村旅游,让更多的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另外,我们要加强人居环境整治,让老百姓生活在宜居宜业的环境当中,我们要一边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一边要加强乡村治理,努力让小庙子村变成产业兴、环境美、人心齐的新农村典范。”

乡村振兴了,环境变好了,乡村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近年来,当铺地满族乡始终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按照“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的标准,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抓实抓好,努力走出一条美丽乡村、美丽生活、美丽田园、美丽经济的融合发展之路。

走进关家营村,一排排新植的树木生机勃勃,一面面整齐的墙壁焕然一新,沿街垃圾桶干净整齐摆放,公路两旁、村头巷尾、院落周围原来成堆的垃圾彻底“消失”了,人们长期乱扔乱倒垃圾的陋习不见了,居住环境变靓了。

当铺地满族乡关家营村党委书记牛长武说:“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关家营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矛盾纠纷少了,村里环境卫生好了,致富创业的人多了,切实达到了社会治理为人民,治理社会靠人民,治理成果惠人民的成效,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当铺地满族乡把改善人居环境工作作为展示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将村容村貌从“脏乱旧差”向“净美新好”转化提升,做到村子“干净起来、整洁起来、漂亮起来”。今年以来,全乡共开展集中整治10次,发动干部群众2000余人次,清理各类垃圾6000余吨。当铺地满族乡还通过不断强化基层治理,将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和基层社会治理并出台方案,落实门前“三包”制度,由村民负责每天主动打扫自家房前屋后、屋里屋外和责任区的卫生,一点一滴地把自己家“弄干净、摆整齐、清到位”。

记者来到小兴隆庄村民姜素英家时,她正在打扫着自家的庭院、整理绿植,院内没有杂物堆放,房前屋后被清理得干净整洁,室内清新淡雅,家具物品摆放有序。

姜素英说:“村里现在收拾得干干净净,我们签了三包合同书,住着也好、也舒心,这院子也收拾得特别干净。”

当铺地满族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志伟说:“当铺地满族乡将继续完善农村人居环治理工作长效机制,打好组合拳,多方联动,深化整治,真正让乡村面貌提‘颜值’、增‘气质’、升‘品质’,为群众的幸福生活不断‘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