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动诠释工作责任担当 用真心书写老区乡村振兴“答卷”

2023/08/15  浏览量:   作者: 郑云儒  来源:宁城融媒

走进革命老区宁城县黑里河镇范杖子村,远远就能看到大石头上镌刻的“范杖子村”四个大字。干净整洁的沥青路,错落有致的房屋,宽敞明亮的党群服务中心和接连成片的果树经济林,无不昭示着这个小村落的安稳与美好。近年来,范杖子村发生着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先后获得了市级文明村、市级“最强党支部”和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美丽新画卷,而这,都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杜玉清的倾心付出。

       优化环境 让乡村颜值“俏”起来

为不断刷新范杖子村“颜值”,提升乡村“气质”,让每一位村民都能享有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杜玉清带领“两委”班子成员广泛调研,充分听取民意,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大力推进交通、水利、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道路、环保厕所、老人幸福互助院,安装自来水、照明路灯,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广,持续推进农村环境建设,动员党员带头开展“路路净、户户净”工程,建立督查考核制度,将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纳入网格日常巡查,与村民福利分配挂钩,带领全村群众积极参与种花美化行动,实现了集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净化一体的美丽蝶变,让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转化民风 让文明新风“树”起来

“村里环境改善了,但是我觉得要养成一种好的村风民风才是最大的环境改善。”杜玉清笑着说。范杖子村是承平宁第一支抗日游击队诞生地,依托范杖子村红色文化发源地优势,以范杖子村红色教育基地、革命先烈陵园项目为支柱,他积极带领党员干部立足红色教育理念,持续推动文化阵地建设,创新红色教育形式,使范杖子村红色招牌“挂”起来,红色资源“亮”起来,红色文化“活”起来,村集体经济“壮”起来,村民生活“红”起来。他带领“两委”班子成员不断完善村级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健全村委会议事决策、监督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美丽庭院”“诚信户”评选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引导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凝聚乡村治理“向心力”,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让文明之花“扮靓”美丽乡村。

       振兴产业 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范杖子村始终将产业振兴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依托当地资源禀赋,杜玉清带领“两委”班子成员着力打造专业化“领头雁”队伍,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种植山楂经济林600余亩,种植药材800余亩,为发展集中养殖,扩大养殖规模,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2017年范杖子村建设肉牛养殖场一处,肉牛存栏80余头,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万元。与此同时,作为市级“三变”改革跟学村的范杖子,以党建引领为基础,以村党支部为主导,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引导群众盘活资源,使闲置的集体土地焕发勃勃生机,为了让农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实实在在的利益,杜玉清带领两委班子成员积极进行宣传发动,发挥好协调服务作用,农户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经济,成立了股份经济、土地、置业、劳务、旅游五大股份合作社,让村集体经济有了稳定增收的“压舱石”;通过合作社入股和雇工的形式,让农民获得了租金、挣得了薪金、分得了股金,真正成为合作经营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逐步实现农民到股民的身份转变,从发展中得到了实惠,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感召力显著增强。在燕山脚下的沃野上,“三变”改革让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走出发展新路子,“生金流银”和四季不断的收入让乡亲们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

“担任村支部书记,就是要为群众多干实事、多做好事。”这是杜玉清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就说过的话,这句朴实的话也一直在鞭策着他。秉承一份初心,担当一份责任,杜玉清一直把群众的小事急事当成自己眼中的大事,奔波于田间地头,走村入户,建强班子队伍,带领村两委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强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尽心尽力为群众服务,带领全村群众在乡村振兴路上“跑”出幸福生活。

如今的范杖子村,一幅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