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老区赤峰故事 红山水库一渠清水连通南北 千里水脉利泽万方

2023/06/28  浏览量:   作者:全媒体记者:刘波  来源:赤峰日报

曾经,这里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如今,这里鸥翔鱼跃、碧水微波,好似“江南鱼米乡”……

红山水库,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水库,1958年开工兴建,1965年竣工投入使用,坐落在翁牛特旗乌敦套海境内、老哈河中游,地处翁牛特旗、松山区、敖汉旗三地交界的“金三角”地区,背依茫茫大漠科尔沁沙地,怀抱苍苍碧水老哈河,下游的稻田连成一片,勾画出了独具特色的大漠水乡风光。

60多年前,来自哲盟、昭盟各旗县区共计5万民工,7年时间,勤劳勇敢的人们战天斗地,以艰苦卓绝的精神奏响了“沙漠出平湖”的历史乐章。建设年代虽已久远,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的十足干劲和可贵精神却一直在传扬,并成为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密码”。如今,这里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景更美了。

       峥嵘岁月:战天斗地锁“蛟龙”

漫步于红山水库的环湖路,碧水清波,白云徜徉,湖水吻岸,别有一番风情。谁又能想象这里曾经寸草难生。

解放前,老哈河每当大雨滂沱就洪水漫溢,肆虐两岸。1958年,5万多民众展开了一场震天撼地的鏖战,历经7个严冬酷暑,终于扳倒了几座土山,建起了拦河大坝,在红山脚下锁住蛟龙,滔滔洪水汇成泱泱库面。

跟随着水库建设者李雲峰老人的思绪,记者仿佛看到了当年那波澜壮阔的施工场景:大河两岸,人山人海,战鼓震天;5万名劳动大军,战天斗地;开山劈岭的爆破声雷鸣不止,劳动竞赛的红旗在整个工地上迎风招展,推土运石的简易铁轨犹如蛛网……水库兴建之时,正处于国家困难时期,勤劳勇敢的建设大军风餐露宿、日夜奋战,他们凭着一颗红心两只铁手,以艰苦卓绝的精神建成了内蒙古第一大水库。

“那时候人们的干劲太足了,记得水库修建时一个拦河大堤突然在夜里被冲开,就靠着民兵突击队员们手挽手、肩并肩组成一堵人墙,其他人背着沙袋和石料冲入泥水之中,硬是拦住了决口处的水流。有人累得吃着饭就睡着了,这些困难没有吓倒建设者们。”讲起水库建设时期的故事,李雲峰老人仍记忆犹新。

在决战红山水库的战斗中,涌现出了克旗民兵团、敢打胜仗的宁城县民兵团钢铁连和红色突击队,以及敖汉旗民兵团红五连等众多英雄集体和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同修建红山水库民兵大军的辉煌业绩一道,永远铭记在赤峰人民心中。

红山水库的建成,使下游11座城镇220多万人口、40万公顷耕地和5条铁路干线得到了保护。自大坝合龙以来,水库防汛减灾效益最为明显。近60年来,防御了大于2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7次,累计防洪减灾和灌溉效益200多亿元,为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滔滔河水,巍巍红山,5万人用无悔青春镌刻出奋斗的足迹,用坚实的臂膀驾起了理想的航船,也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

       接续奋斗:旱田飘出稻花香

5月中旬,天高云淡,翁牛特旗乌敦套海镇的稻田里一派忙碌的景象:车辆满载稻苗奔向田野,农机手开着插秧机在稻田里来回奔忙,一行行翠绿的秧苗整齐有序、随风摇曳,展露着勃勃生机……

一渠清水连通南北,千里水脉利泽万方。红山水库位于科尔沁沙地边缘,在水库建成前,那里上下游一年四季都是风沙飞扬。在灌域的滋养下,昔日的茫茫沙地变成了一望无际、满眼飘绿的“沃野平川”,昔日的大漠荒滩变成了鸥飞鱼跃、稻花飘香的“塞上江南”。

近几年,连续干旱,红山水库水位低于死水位的情况下仍坚持放水抗旱,有效保证了下游翁旗和敖汉旗等一趟川的良田灌溉。老哈河支流就从乌敦套海镇下府村村边流过,村民孙殿江祖祖辈辈靠种田吃饭。他颇有感触地说:“以前村里人种庄稼就是靠天吃饭,谁会想到如今还能吃上自己种植的水稻,有了水库的补给,农民们再也不用看‘老天的脸色’了。”

正是因为有了水的润泽,水库沿岸曾经祖祖辈辈种旱田的农民,陆续搞起了水产养殖,大规模种起了水稻,历史上红山水库最大实灌面积达到112万亩,为西辽河流域平原地区和水库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翁牛特旗已经成为赤峰市水稻生产的核心区域,约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83%,更是自治区第三大水稻生产旗县,水稻种植打出了品牌。红山脚下产好稻,红山稻已经香飘全国。借“水”行舟,翁牛特旗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随着科学种植技术的不断推广与应用,水稻产业正逐步成为翁牛特旗农牧业主导产业之一。

       赓续传奇:“生态颜值”激活“金色价值”

烟波浩渺的游憩湖区、田园相伴的曲水岸滩、依山傍水的秀色园林、宏伟壮观的水利枢纽工程……近年来,红山水库在发挥防洪主作用的同时,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客观的经济价值。

因为这里具有优质的山水旅游资源,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吸引了大量游人来此观光。尤其是305国道和翁牛特旗旅游通道的修建完成,交通更加便利,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将海拉苏“乳品小镇”、大兴“荷花小镇”等特色景区串联起来,打造翁旗旅游“东环线”,构建全域四季旅游发展新格局。

以水为脉,拉长产业链,大做“水文章”。近年来,翁牛特旗注重精品景区建设,聘请国内知名的景域驴妈妈文旅设计公司对红山湖景区、宝门银沙海开展深度规划设计,形成了“一龙一凤串七珠”开发格局,力争将红山湖景区打造为集生态游憩、文化体验、运动游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5A级景区。

景区水天一色鸥翔鱼跃,绿荫桥头闲庭粉莲,葱茏交翠虫鸣莺啼,碧波荡漾轻舟唱晚……如今的红山水库,在保障汛期安全和改善水库下游灌溉条件的同时,利用水库得天独厚的水面资源,正在成为赤峰市发展全域旅游蓝图上的一颗明珠,助推翁牛特旗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全面打响“龙凤故里·心灵之旅”和“大漠风光极限运动游”文化旅游品牌,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水库的建成改善了周边旗县百姓的生存条件,一代又一代水库人不断加强管理,对水库进行专业保护,有很多人甚至在水库工作了一辈子,为的就是护好这一来之不易的工程,让它继续为沿岸百姓带去更多福祉。”内蒙古自治区红山水库管理中心党委书记、局长程延峰表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计得失、舍己为公、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红山水库建设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没有因岁月尘封而失色,也没有因时代变迁而黯淡,正在浸染着翁牛特旗1.2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大地,也在玉龙故里,在每个人心里茁壮生长、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记者手记

民工立大志,六月拦山洪,蛟龙锁山下,碧水连晴空。红山水库,是屹立在翁牛特旗乌敦套海的一座牢固防洪屏障,更是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进的动力源泉。过去,人们凭借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可贵精神,创造了“沙漠出平湖”的奇迹。如今,智慧勇敢的赤峰人民又探索出“借水行舟”的新路子,让库区以及周边地区绿起来、美起来、也富了起来。

饮水思源。几万红山水库建设者们,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靠着一锤、一铲和一双手创造出来的红山水库是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壮举,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真实写照,同时也体现各民族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精神,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奇迹!

赓续历史。红山水库建成后,为根治老哈河水患发挥了巨大的防洪效益,使下游良田得以灌溉,村庄成为鱼米之乡。6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人将水库“装扮”得更加靓丽。如今,又因为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美景,被纳入“全域旅游”规划之中,将为当地以及周边地区旅游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建设者们的动人事迹可歌可泣,拼搏奉献精神令人动容。从洪水肆虐到百姓安居乐业,从黄沙漫天到绿色铺满山川,岁月深情凝望的何止是“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的巨变,还有那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念念不忘、初心长留的使命担当。当年那种战天斗地的艰苦创业精神、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得失的牺牲奉献精神,都将是全市人民值得留存的历史记忆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接过“接力棒”,我们使命光荣、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