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老区赤峰故事 革命老区宁城县“红旗渠”——打虎石水库

2023/06/25  浏览量:   作者: 文字:王中宇 摄影:李雨樵  来源:赤峰日报

提起河南林州市的红旗渠,很多人都有深刻的印象:上世纪60年代,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当地人民在太行山上修建了引漳入林水利工程——红旗渠,工程参与修建人数超10万人,耗时近十年,这一伟大工程被称为“人工天河”。其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赤峰市宁城县也兴建了一座类似红旗渠的重大水利工程,那就是位于宁城县西南部黑里河下游的打虎石水库,从工程的难度、修建的时间、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效上看,打虎石水库堪称宁城县的“红旗渠”。

“为什么要修这个水库呢?”时隔多年,在听到当年花费六年时间,付出千辛万苦修建水库时,很多人脱口而出问到这个问题。为什么要修水库?归结起来就是八个字:防洪灌溉,兴利除害。宁城县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十年九旱,每逢大旱之年,一些地区颗粒不收;每到雨季,黑里河河水横冲直撞,大水过处汪洋一片,农田尽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因此,兴建大型水利设施是当务之急。

修建打虎石水库是宁城人民渴望已久的事,1976年1月1日,打虎石水库工程正式开工。打虎石水库是当时宁城县最大的工程建设,工程面临选址难、资金难、施工难、劳动强度大、住宿条件差、粮食困难、缺乏大型机械等一道道难关。面对这些难关,宁城人民用最原始的工具、最坚韧的毅力、最严谨的态度谱写出一曲惊天动地的干事创业之歌。在建设过程中,宁城人民不畏艰辛,战天斗地;各级干部履职尽责,敢于担当;青年突击队逢山开路,不怕牺牲;技术人员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全县各级组织凝神聚力,团结协作,所有的这些凝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成为宁城人民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打虎石水库工程建设初期,争取到国家和上级的投资非常少,宁城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没有材料自己筹,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炒。在温饱都难以为继的岁月里,宁城人民硬是用双手挖出了13公里公路,用肩膀抬走了上亿立方米的土方。修建水库工程中,各级党员干部肩扛铁锹走在民工队伍最前面,工地上分不清谁是领导谁是民工。迟希来是当时的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他亲临工地参加劳动,和民工一样受累流汗。据说,他一年穿坏了13双掌子鞋。“你婶净埋怨我,她说新鞋还没做好我脚上的鞋就穿坏了。”每当别人调侃迟希来的鞋时,他总是笑着对人说,不是他穿鞋费,实在是每天都没有闲工夫。在工程建设中,副总指挥于涑泉带领技术人员开展工具革新,他们自行研制了手板钢闸门和弧形钢闸门,还研制了起重设备“绞磨”和“抱杆”,为工程建设节约了大量资金。

一万多名民工是修建水库的绝对主力军,民工背后的故事让人心疼,更让人感动。如今已经60多岁的于德龙在1976年夏天参加了水库建设,说起当年的情景,于德龙记忆犹新:“我们住的工棚很破旧,因为房子漏雨,每个人铺位的上方都钉着一块塑料布。主食就是玉米面,有时候一天三顿玉米面面条。”宁城县委党校培训办主任张宇宁曾经对打虎石水库的建设过程进行过调研,她调研稿中有一段文字,标题是“血祭打虎石”,那一段文字记录的是为建设打虎石水库牺牲的11名民工的事迹,每讲到这里,她都眼圈发红,感慨万千。

1982年元月10日,历时六年的打虎石水库竣工了,水库竣工验收委员会对打虎石进行了竣工验收,验收委员会一致认为:工程完全达到设计标准。打虎石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养鱼以及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建成后,对宁城县的农业、工业、生态旅游、防灾减灾等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水库给灌渠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全县6个乡镇88个村受益,平均每年可灌溉旱田10万亩;水库有近7000亩水面可以养鱼,现有鲤鱼、鲢鱼、草鱼等多种鱼类,年产鲜鱼10万余公斤;打虎石水库建成后,为宁城县旅游事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库区水面辽阔,一碧万顷,小船在水上游弋,垂钓爱好者在水边怡然自得,这里平时游人络绎不绝,遇到节假日更是车水马龙,旅游带动了餐饮业,打虎石水库全鱼宴远近闻名,吸引了很多人慕名而来。

如今,水库总长529米的拦河大坝巍然矗立在黑里河上,当年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精神已然深埋在宁城人民的心中。靠着流血流汗大干苦干的劲头,宁城人民在新时代同样取得了辉煌成就。宁城县是农业大县,上世纪九十年代,宁城县委、县政府作出重大战略决定,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就像建设打虎石水库一样,20多年来,宁城县的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全县人民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广袤的中京大地上,书写着推进产业富民强县的壮丽篇章,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嬗变。截至2022年末,宁城县设施农业面积达52万亩,覆盖16个乡镇203个行政村,7.3万户、17.5万人直接或者间接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年产各类蔬菜126万吨,产值达53亿元。形成了县域南部以黄瓜为主,中东部以辣椒、圆茄为主,北部以番茄、韭菜为主,西北部以食用菌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格局。宁城县建成了8个万亩设施蔬菜种植园区和两个智慧农业园区,注册了“宁城黄瓜” “宁城尖椒”“ 宁城番茄” “宁城滑子菇”4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抚今追昔,人们更加感谢当年打虎石水库的建设者们,因为他们不但建成了一座大型水库,还留下了一种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宁城县经济社会大踏步发展,设施农业更是成为一块金字招牌,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可靠来源。

人是需要精神的

记者手记

有一部电影叫《横空出世》,讲述了新中国面临西方大国的核讹诈,一群怀揣报国之志的科学家,在既无经验又无外援的艰苦条件下,吃窝头、喝碱水、用算盘计算数据,最终成功研制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影片中,一位科学家在面临粮食短缺困境时说了一句话:人是需要精神的!是的,人是需要精神的,这种精神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尤其重要,打虎石水库的建成,就是精神变物质的一个生动例子。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想要成功总要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如果这种代价所换来的东西经久不息、世代流传,那么这种代价就是值得的,宁城人民认为,他们为修建打虎石水库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便如修建水库而凝聚升腾的那股精神之火一样至今仍在发光发热,照耀着宁城人民的前进道路。

打虎石水库的建设,对今天仍然有重大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不忘初心是干事创业的关键,科学严谨是面对工作的正确态度,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是不可丢弃的传家宝,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时代更替,精神永存。40年过去了,打虎石水库依然像丰碑一样矗立着,激励着人们不断开拓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