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老区赤峰故事 扼住狂沙始见金_——记老区松山区当铺地村 治沙育林工程

2023/06/19  浏览量:   作者:全媒体记者:王一赫 苗海  来源:赤峰日报

       松山区当铺地村早就出名了。

为啥出名?造林治沙!1957年7月,因营造防护林工作成绩优良,当铺地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授予“林业模范单位”;1958年12月,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荣获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的奖状;从六十年代开始,当铺地村就以治沙造林典型的身份走进了全国农业展览馆;1995年,当铺地村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命名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因谁出名?村党支部书记陈洪恩!他曾经作为全国劳模代表先后6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特邀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住过中南海,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宴请。

出多大名?姜春云、乌兰夫、李德生、李雪峰、陈俊生、赵南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当铺地村视察;美国人韩丁也曾到当铺地村学习治沙经验;当铺地村治沙造林的摄影图片和新闻报道曾经连续不断地见诸全国各大媒体报端;1961年9月,全国文化名人老舍、叶圣陶、谢稚柳、林风眠来当铺地村采风,谢稚柳先生即兴题诗:“风翻沙浪没棂扉,九室流离十室饥。回首十年荒漠地,稻粮如海犊儿肥”;1977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的17个国家37名成员组成的考察团到当铺地村考察造林治沙;1985年,当铺地村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成就进入了日本国际科学技术博览会中国馆;2018年,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采访团来到当铺地村采访。

蜚声中外,并非浪得虚名。

走进如今的当铺地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宽阔的柏油路两旁排列着高大的油松,8华里的幸福路形成一条绿色长廊。民房整洁,街巷通达。17条总长88华里的农田防护林带交织成30个网眼,网带结合,阡陌纵横,玉米单产均上千公斤,全村4821亩耕地及村庄全部置于林网庇护之下。

“原来可不是这样。”76岁的原村党支部书记宋连合指着村头用铁栅栏围着的小沙包,“那时候,全村9680亩土地全是这样的沙子。”

这个特留的篮球场大的小沙包是对前人的追忆,也是对后人的告诫和警示。

解放初期,当铺地村光秃秃的沙丘一个接一个,七八十户200多口人居住在几十间东倒西歪被沙子埋上大半截的小“马架子”里。“狂风起,天昏暗,白日点灯不稀罕”“万亩沙丘三棵柳,风沙水患年年有”,人缺粮,畜缺草,灶缺柴,耕地少,20条沙龙桀骜不驯,200多个沙丘总会上演“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年200多天是“平沙莽莽黄入天”,其余的日子也是无风三尺土。

这哪是人住的地方!部分百姓背井离乡。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1950年,共产党员陈洪恩站了出来。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防风治沙,扩大耕地,多打粮食,让村民们吃饱饭。

于是,在陈洪恩的带领下,全村男女老少开始向沙丘宣战。

首先树苗就成了问题,就地取材比在秃头上找根头发还难。陈洪恩和乡亲们到外村亲戚家砍来几马车树条子,栽到沙丘上。

然而,栽上,死了!又栽上,又埋了!

有的人开始打退堂鼓,“沙子里栽不活树,糠皮子做不成醋。沙子在这不知多少年了,咱们斗不过它,认命吧!”

陈洪恩指着那荒漠上仅有的三棵树,“你们看,那三棵树也不知道多少年了,始终活着。只要咱们找对办法,就肯定能栽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一点绿,便是希望。

经过多次失败,陈洪恩等人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倒坑埋干,翻窝植苗,立干造林,雁翅插条”的造林法。就这十六个字,不知让他们付出了多少学费,流淌了多少汗水!

治沙也有了绝招:一固二运三压。固沙,就是植树造林,树的根系把住沙子;运沙,就是锨挖筐抬平整沙包,把高处的沙子运到低处,填平沙地“褶皱”;压沙,就是引洪淤灌,用阴河引水“借用”上游冲下来的羊粪蛋马粪球及黑土淤平沙坑,把沙子压在淤泥下面。

陈洪恩身先士卒,与村民一起披星戴月、摸爬滚打。每当下雨,哪怕深夜,他都冒雨观察阴河水的情况。只要河水发黑,他便喊起乡亲们挑灯夜战,引水淤灌。他说,黑色河水比黄色河水好,淤地更肥。

经过十几年的手搬、肩背、马拉、车推,当铺地村投入人工15万多个,夷平占地20亩以上的沙龙20多条,占地2亩以上的沙丘200多个,共移动沙土200多万方。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累计植树100余万棵,完成造林3500亩,森林覆盖率达36%,立木蓄积量价值500多万元,建成100多亩一块的网眼标准良田30个。原来只能种小糜子、小黍子、60天还仓的小谷子,粮食亩产也只有几十斤,到1960年后,粮食亩产年年攀升,200斤、500斤、800斤,七十年代初便超过千斤大关,而今更是达到两千多斤。当铺地村从此走上了以林养林、以林促农、兴林富民的发展之路。

一颗颗高大挺拔的树木像吃了“定风丹”,条条林带像缚住沙龙的“捆仙绳”,当铺地村战胜了风怪沙魔,以战天斗地的精神夺回了自己的饭碗,家家日子红红火火。“喜鹊登旺枝”,投奔他乡的村民陆续回来了,“光棍儿”们都娶了媳妇,姑娘们不愿外嫁,争相娶回了新郎。穷沙窝子的人们终于扬眉吐气了!

树成林,鸟成群;田成方,粮满仓。告别了风沙肆虐与饥寒交迫,当铺地村党员群众在不毛之地描绘出了绿水青山的生态画卷,把沙山改造了利民富民的“金山银山”

       ○记者手记

       共产党人的绿色丰碑

“七一”即临,总让人想起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伟大历程。赤峰市松山区当铺地村从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到林田蓊郁的“绿色银行”,其沧桑巨变便是共产党人的生动注脚。

“以斗争精神迎接挑战,以奋进拼搏开辟未来”。建国前,当铺地村的风沙猖狂数百年,而建国后不到一年,村党支部书记陈洪恩带领全村百姓便向沙魔宣战,十几年如一日,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征服恶劣环境,这就是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是“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

“齐众心,汇众力,聚众志”,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产党人一呼百应,其信心和底气来自于一切为了人民。当铺地村有回、蒙、满、汉四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的38%,在长年累月的治沙队伍里,各民族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如石榴籽一样亲密无间,守望相助,不但解决了温饱,更是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铺地村治沙过程就是植绿过程。3500亩林地压住沙龙,17条林带护住4821亩农田,以林促农、以林富民,良好生态不但是当铺地村的绿色屏障,也使沙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跟对了人、走对了路,过硬的村党支部带领村民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这是创造治沙奇迹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