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敖汉山水录》之二大黑山自然保护区

2023/05/25  浏览量:     来源:敖汉旗老促会

大黑山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敖汉旗东南部,地处燕山山脉努鲁儿虎山中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53′59″-120°29′48″,北续41°57′5″-42°14′15″之间。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70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3922公顷。缓冲区面积10968公顷,实验区面积6110段观华。

该保护区始建于1996年10月,1998年3月晋升为自治区级,2001年6月国务了办公厅批准晋升为国家级,2018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范围和功能区调整,2020年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调整后的面积和范围。

保护区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毗邻的自然环境转换带,是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与草原交接过渡地带,是西辽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是科尔沁沙地南侵的天然屏障,更是环境演化敏感区。

保护区是以保护草原、森林、湿地等多样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西辽河水源涵养地为主要对象的丘陵山地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大黑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燕山山脉努鲁尔虎山中东部,山体呈现东-西南走向,是中生代燕山期造山运动塑造而成,山势较低,其最高峰也只有1250米,多数都不超过900米,南部山地相对高差均在300-500米之间,山顶多为光顶状,局部出现浑圆状或平台状,山脊线呈现南北向分布;北鞍与山顶区分明显。山坡平直多凸坡,坡度20-30度,局部陡坡60-80度,山体西侧沟壑发育,沟壑连成树枝状,断面呈V型,壑底和壑坡多初2-10米的第四系沉积物所覆盖,山体主要由第三系玄武岩、上侏罗系熔岩及燕山期一印支期花岗岩组成。现代地质以侵蚀为主。

保护区境内分布有西辽河一级支流教来河及其支流,属大凌河水系。主要特点是夏季降雨增多,河水充沛。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会造成洪害、春、秋季降雨量下降,河水相应减少。冬季无雪,河水断流。河水含沙量较多,冲刷能力大,汛期洪水猛涨,常常危害河边的村庄、土地和牧场。年涵养水源约1.4亿立方米,地表水系发育,地面切割较深,地下水径流排泄畅通,矿化度小于0.5克/升,水质良好。

保护区属大陆性干旱的低山丘陵水文地质糊弄。地下水储存糊弄为孔隙潜水、裂隙水,局部地方有承压水。河谷阶地、漫滩分布有孔隙潜水、承压水,基岩山区为裂隙水,地下水丰富。基岩崇山区、黄土丘陵区地下水贫乏。

区内地势较高,地表水系发育,切割深,基岩裸露,构造带断裂发育,褶皱强烈。主要有近东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三组断裂,裂隙较发育,在主要的北东向断裂两侧,有次一级的北西向张性断裂,有利于集中大气降水的渗入。地下水沿关裂隙经过短途运移,一部分以泉的形式常年排泄于河谷(沟谷)中的近山坡洪积裙裾。但由于受地貌条件控制,地下水径流畅通,不利于地下水的储存、富集、富水性不普遍,有些地方往往是贫水区。河谷地带地势地平,沙砾石含水层分布比较连续稳定,厚5-40米,是地下水储存、富集地带。河谷两岸地下水均补给地表水,是地下水主要排泄通道。丘陵山区为地下水补给区,山前地带为地下水径流区,河谷洼地为地下水排泄区。

保护区是东北、华北、蒙新三区植物交汇处,处于华北夏绿阔叶林向干旱、半干旱的松辽平原草原区过渡的森林及森林草原地带,是人工油松和天然蒙古栎、小叶林、胡桃楸、紫丁香、虎榛子、本氏针茅、线叶菊等为主的山地森林,灌丛植被和草原植被的综合体。

保护区内有苔藓植物51种、维管束植物923种,其中:属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有3种,即胡桃楸、野大豆和文冠果;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有1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大花杓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0种,分别为草麻黄、胡桃楸、五味子、甘草、野大豆、沙芦草、北重楼,穿龙薯蓣、绶草。

保护区内有昆虫948种、两栖爬行类14种、鸟类203种、哺乳动物40种;属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有1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金雕,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2种,黑苞鸢、雀鹰、松雀鹰、普通鵟、大鵟、红脚隼、红隼、燕隼、黄爪隼、领角鸮、长耳鸮、雕鸮;属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录中的有6种,中国林蛙、赤峰锦蛇、岩模棱两可栖蝮蛇、金鵰、鵰鸮、豹猫;属世界受胁鸟1种,黄爪隼。

大黑山不仅是天然动植物园,还是旅游的圣地。大黑山东西蜿蜒百余里,南北迤逦30多华里,大小山峰百十座,其主要山峰是平顶山,次平山、锥子山,平顶山突兀巍峨,次平山大雄险陡峭,锥子山耸峙挺拔。大黑山像一块硕大无边的翡翠镶嵌在辽西大地上,以其古朴的情意,天然的丽质,招引着八方来客,爱新觉罗·弘历帝于乾隆十九年(1754)巡猎至贝子府时写下了“居岭分疆界/清尘洒道同/后先咸奉职/诚敬自由衷/渐见牛羊牧/仍钦禾黍丰/时巡慎侯度/继序念戎功”飘逸诗句。

大黑山自然保护区制定了《大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试行)》、《大黑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制度》和《大黑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手册》,对保护区实行依法治区,依法管区;建立起了管理处――管理站――管护点三级管理体系,制定了日常资源巡护管理制度,建立了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

大黑山保护区埋设区碑11个、界碑17个、功能区桩441个、界桩331个、禁入标识40个,设立永久性宣传牌15个,为加强保护和宣传给自然保护区300余名巡护人员配发巡护服套。大黑山保护区拍摄制作了2部科普视频宣传短片;编写了《内蒙古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志》《大黑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图鉴》、《大黑山自然保护区昆虫图鉴》、《大黑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图鉴》丛书。

大黑山自然保护区分别于2013年3月和2020年6月完成了两次综合科学考察,并编印了两部《大黑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大黑山保护区与赤峰爱自然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布设红外相机34台,对野生动物活动范围、觅食情况进行照片、影像采集,完成《内蒙古大黑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报告》编写工作。